辽东,孙承宗等辽东高层得知朝廷的决定后,心中喜悦的同时,又感受到沉甸甸的压力。
这次主动出击,不是朝廷那边要求的。而是他们在裁军的压力下,所做出的决定。
所以这一仗打得如何,朝廷那边是没多少要求的。
但是如果他们打得不好,在和建虏的战斗中失败。估计最后还是免不了裁军结局,甚至出战的将领都会被裁。
所以这些辽东高层,都感受到了压力。尤其是他们都有建功立业的心思,想要成为紫阁功臣或者得到爵位。
赵率教身为武将,想得要简单点,看着朝廷的回复欣喜道:
“皇上真是明君,让我们放手打这一仗,还安排其他地方支持。”
“督师,这一仗必能取胜,你说要怎么打?”
已经跃跃欲试想要出战,立功获得爵位。
孙承宗此时感受到的压力更大,因为不但辽东上下期盼跟着他打胜仗。皇帝和朝廷那边,也把这一仗的主导权给了他。
尤其是在袁可立的主持下,各地都在配合辽东作战。如果这一仗他再打不好,以后不可能再得到领兵的机会。
所以他强迫自己专注战事,向赵率教道:
“怎么打这一仗,还要由诸位一起定。”
“朝廷正在推行集议制,这一战的方略要集思广益,由集议会决定。”
“咱们辽东上下都要拿出本事来,让天下人都知道,他们上缴的辽饷没有白费。”
毕自肃赞同道:
“是该举行集议。”
“不过也要注意保密,避免方略泄露,被建虏的人探知。”
“通虏案查出了一些和建虏有私通,那些没有查出来的,还不知有多少呢?”
“有嫌疑的人,都应排除在集议之外。”
孙承宗闻言皱眉,对毕自肃这番话有些不满。因为他不认为现在的辽东,还有多少人通虏——
在他孙承宗治下还有人和建虏私通,那不是打他的脸吗?
他向毕自肃道:
“去年李永芳的汉兵被建虏消耗后,军中将领应该都知道投靠建虏的下场了。”
“保密是得注意,但也不能因此影响集议。”
“众将士有心报国,不能为了刻意保密,就把他们排除在外。”
“都说上下同欲者胜,和建虏的作战是隐瞒不了的,应该让辽东上下都知道,让他们奋勇作战。”
毕自肃同样皱了皱眉,感觉孙承宗有些和平时不同,似乎乱了方寸。
这对指挥作战来说是大忌,他张口想要提醒,却看着孙承宗冷峻的目光,知道现在不是说这些的时候。
但他心里却着实叹气,对这一战多出许多忧心:
『孙督师平时虽然从容不迫,却到底没有经历多少战事啊!』
『如今统率大军作战,虽然看似如常,其实却患得患失,有些失了方寸。』
『这一战由他主持,胜败着实难说。』
之前就对主动出战不怎么支持,如今毕自肃看到孙承宗的表现后,对此战更多了几分担心。
若非这一仗是辽东主动请求,朝廷又下了决定,估计他会再次上疏,请求放弃这一战。
如今也只能尽力辅佐,向孙承宗道:
“话虽如此,但是该有的防范还是要有的。”
“可以把作战方案拆分,按不同的密级通报给相应级别。”
“整体方案更是要严格保密,除了各军主将外,不让他人知晓。”
孙承宗勉强同意了这个提议,但他真不觉得辽东军中此时还有人会投靠建虏。
当今皇帝登极后,辽东这边已经稳住了局面。并且在皇帝的绸缪下,对建虏十面包围。
建虏东征西讨都没能完全打破这个包围圈,明眼人都能看出,他们已没有前途可言。
尤其是去年李永芳率领汉兵的遭遇被传开后,军中将士对建虏的残暴有了更深的认识。只要不是绝境,根本没有人降虏。
甚至辽东的将领还想主动出战,在建虏败落过程中,攫取最大的一份功绩。
这种情况下,孙承宗很难想象还有人会投靠建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