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么有另一种可能?
如果我干,能不能干得更好?
这类故事都在探索这个问题。当然,后宫流的另当别论。
可能是因为自己的年龄阅历的原因,我感觉这类故事总会陷入某种技术流,或者投机取巧。
比如,某一项或者某一组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世界格局。
比如,在某一场战斗,某一个关键点,成为了关键先生。
不是说就不精彩,当故事看,有些也是可以的,但是我就总觉着不过瘾。
主要是觉着这些都不深刻。
可能因为写这个故事的时候我已经四十,而且我是学法律的,又做了多年的投资工作,所以我就会觉得那些故事是隔靴搔痒。
可能是挺爽,但是很空,甚至很傻。
甚至有很多作者会在故事里探讨制度问题,但我很明显能感觉到他们的价值观是受到了某种污染的。比如有一本《新宋》,我也曾追了很多年,也一度觉得很好。可是,后来就觉着,嗯,不对。
当然,我不是说我自己就一定对,只是相对来说,在经历过、看过很多激烈的人性冲突后,就会觉得有些故事里的很多事情是想当然了。
还说《新宋》,里面那个军改基本没戏。
不是宋朝人不知道军改可行,而是他们太知道军改能行了,所以才恰恰不会让你搞。因为宋朝政治传统就是不给武人秉政的机会,这是文官集团与皇帝的默契,默契到皇帝想改都不行。
真搞,就真弄死你。
其实有两个样本,一个狄青,一个岳飞。
说岳爷。
因缘际会,天下大乱,给了岳爷机会,然后文官们就一定要弄死他。
谁也不傻,你动第一刀的时候,就有人来拼命了。
所以,在晚唐,你跟军头说让他们弃权,其实也不是晚唐,任何时候要动一个人的权力,动他的利益,那都是触及灵魂的。
所以,哪怕在这个故事里,我都觉着郑老二太好说话了。
我好几次想安排郑老二直接掀桌子,掀李大的桌子,或者扬了李三。
尤其在李大身死李三上位的那一瞬间,真的很想让老郑直接勾结朱三,联合刘守光,一举杀进幽州城送李老三归西……
后来忍了。
最后选择让李三郎成功拉拢幽州城里的军头们,稳定了局面。
还让郑守义选择与李三郎合作。
毕竟,要是把李三郎写死了,或者郑老二斗争失败,都不好看。
也失了意义。
郑老二勿非就是自己做天子,嗯,如果没被朱三哥弄死的话。
有点跑题,总之,在构思这个故事的时候我现个问题,如果以李三郎的视角写肯定是没啥新意,但更重要的是很容易傲慢。
很容易有一种高高在上的傲慢,毕竟多了一千年的视野。
如果是二十年前,我肯定选择李三郎的视角,但这次我想换个角度,从一个古人的角度来带入,一方面展示晚唐风貌,一方面用郑守义的视角来审视一个穿越者的行为。
比如,穿越者的那种悲天悯人,可能在郑二眼里就是冒傻气。
因为他不知道靖康、崖山、甲申、甲午,没听过《东方有一片海》,不知道后来的那些屈辱,感受不到李三郎的那种情怀是哪里来的。
那个远征军歌,其实我每次听都会流眼泪,但是郑守义应该不会。
比如,唐人是开放、豪迈的,是自信的。对于李三郎的行为,他们有好处就用,看不上就滚远,但是不妨碍建立友谊,不妨碍我防着你对我下刀子,也不妨碍必要的时候老子造你的反。
因为是故事,又不想加太多私货,所以我干脆就选了郑守义的视角,把所有要说的话都写进故事里,尽量不灌水、不评论、不感慨。
用郑守义的眼睛,就是想从一个唐朝人的视角来审视,究竟有没有另一种可能,为什么可以走到最后这一步。
然后我现,有些朋友看得懂,有些朋友不满意。
最后的最后,为了故事流畅,很多情节没有展开,有很多遗憾。
但也只能这样。
最后的最后的最后,感谢所有看到这里的朋友。
谢谢,谢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