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盗墓小说>刀尖上的大唐 > 第2章 后记二(第5页)

第2章 后记二(第5页)

五代稀里哗啦,刘守光照样顶着契丹。

有一种声音说什么只要小民安逸,不要大国雄风,可是在这个残酷的世界,没有大国雄风又哪里来的小民安逸?

相比而言,宁可乱于内,好过亡于外。

乱于内,那是内部矛盾,谁上去都是一条血脉。

亡于外?呵呵。

崇文抑武不是文明进步,只是一家一姓的自私自利。

为了万世一系的皇权,可以剁掉利爪可以拔去尖牙。

文人多好控制啊,不听话说杀就杀,随便玩,什么姿势都能有。

武人太难控制了,弄不好他就造反,谁怕谁,说不定谁先完蛋。

所以,为了老赵家的长治久安,当然要崇文抑武。

所以,为了老赵家能苟且偷安,当然要弄死岳飞。

读唐诗,多慷慨豪迈,一听就是一群爷们儿在歌唱。

读宋词,多和风细雨,想一想都是什么玩意在跳舞。

嗯,辛弃疾、岳武穆倒是文风激昂,可惜一个忧愤而死,一个被剖开心腹。

至于说唐宋的生活水平,宋朝平民生活进步是建立在技术进步的基础上,并不是赵官家多靠谱。

说数据。

开元天宝年间,全国在籍五六千万口,课口八百多万,也就是应纳税的男丁八百多万口,将同期财政收入平均下去,只占普通农民收入的2o%左右。

土地兼并、两极分化肯定有,但是唐朝肯定远比宋朝轻。

要知道,即便在开元天宝年间,朝廷依然在授田,只不过人均水平较低,有多低呢?大概一丁授田3o-6o亩!比国初少了很多,但是老百姓到年龄依旧能从国家获得土地。

而且只用纳税,不用免费当府兵。

而根据历史研究,唐朝基本4o-45亩就足够五口之家的温饱线。

税负,五代重于唐,宋又重于五代,这是可以确定的,具体大家可以查,这里就不展开,结论是,如果不是技术进步,就赵宋的那个治理水平……

好像《晚唐浮生》里也提到了这个,不展开说了。

换个角度,为什么唐朝负担要轻一些呢?其中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因为大唐向外开拓,能够从外部获得收入。

唐朝控制商路,有估算,开元天宝年间,唐朝政府及民间卖给胡商的丝绸,一年大概不少于一千万匹。这是和平的生意。

战争收益就不展开说,因为在故事里已经侧面展示过了。大概多少帐牧民多少牛羊,这都是有数的,这都是算得出来的。

所以,本国民众负担相对就轻。

所以,在武夫的高光时刻,形成武人的联盟,保武人的血勇,不比一个李三郎称帝更有意义吗?

无他,一旦李三郎做天子,为了自己的安全,为了自己的子孙,他就必须崇文抑武。这是必然。哪怕他不干,他的儿子、孙子总有一个也要干。

如果李三郎黄袍加身,那要他还有什么意义?

无非是另一个赵宋,照样逃不脱靖康耻。

嗯,当然可能不叫靖康耻而是叫别的什么,比如,甲申?

其实,说这是西魏的另一个版本也没错。

北朝就是从西魏开始搞均田,搞府兵,搞关陇集团的联合执政。

从此,西魏车翻了东魏,其继承者们控制了草原,统一了天下。

隋,唐,都是在西魏的继承者,都是从西魏的肩膀上腾飞的。

所以,在这个底子上进行调整,形成新平衡,我认为,从李三郎来说这是很好的选择,不论是私还是公。

最后一个问题,说主角为什么是“郑守义”

而不是“李三郎”

二十年前,我就开始看穿越小说,当时有个《中华再起》很火。

我觉着,之所以穿越小说盛行几十年,其底层逻辑就是我们心有不甘,我们心怀遗憾。

曾经中国那么辉煌,为什么就沉沦了?

有没有可能改变?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