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诸侯及将相相与共请尊汉王为皇帝。
汉王曰:“吾闻帝贤者有也,空言虚语,非所守也,吾不敢当帝位。”
群臣皆曰:“大王起微细,诛暴逆,平定四海,有功者辄裂地而封为王侯。大王不尊号,皆疑不信。臣等以死守之。”
汉王三让,不得已,曰:“诸君必以为便,便国家。”
甲午,乃即皇帝位汜水之阳。”
体会一下。
项羽死了,诸将“共请尊汉王为皇帝”
,兄弟们共推汉王称帝。
汉王推辞,说不敢。千万别说他谦虚,大将们哪个没有一批血里血里去、火里火里去的手下?
大伙怎么说?大概意思,你要不当皇帝,兄弟们的赏赐功劳咋保障?
汉王这就顺水推舟说,那为了国家,我就勉为其难了。
这能说明什么?说明汉高帝只是代表功臣上台保障大伙利益的代表。
要知道,汉高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位皇帝。
秦二世咱就不算了。
始皇帝没几年就噶了,所以皇帝怎么干,大家伙都没经验。
可是有一点,“权力”
是有魔性的。
本来汉高帝是功勋利益的代表,但是当了皇帝,恰恰他就会与功勋们渐行渐远。道理很简单,功勋是对皇权的一种制约,而权力从来是不喜欢被制约的。
所以,当刘邦做皇帝,一定程度上他就站到了功勋的对立面。
双方是既合作也斗争,但什么时候合作什么时候斗争,那就不一定了。
这里会有个动态平衡,平衡得好,皆大欢喜,国家繁荣。
平衡不好,那就难说。
可是,别的事情不讲,对于刘家来说,做皇帝就真好么?
有句话说:“生于深宫长于妇人之手”
。
皇权看起来至高无上,可是那宫墙之内的孩子不食人间烟火,不知世间险恶。而外面那些将军、大臣,可都是血里火里出来的,哪个不是身经百战。
一只小白兔,对着一群大灰狼?死不死。
汉文帝是怎么上台?是周勃们推上去的。
吕后死了,功臣们清晰了吕家,要知道吕家是大汉的大股东之一。刘家已经被吕后洗了几波,然后吕家也完了,周勃们推出汉文帝,难道是因为他很牛逼?恐怕恰恰是因为这小子看起来比较怂吧。
至少看起来怂。
汉文帝在长安,这个日子……
所以,汉文帝他就进不去细柳营啊。
从勋贵的角度来说,限制皇帝天经地义。
从皇帝的角度来说,这能忍?
老刘家真是不容易,刘邦死了好歹有吕后给看场子,虽然杀了不少刘家人,但是,最终还是稳住了刘汉的基本盘。然后文帝、景帝还都比较争气,该忍忍,能干干,然后居然出了个挂逼汉武帝。
其实,汉朝皇帝是到了汉武帝才比较符合我们刻板印象里那种皇帝,就是那种说一不二的雄主。
可是又怎样?
在他身后,还不是大权旁落。
李唐也类似。
都知道李渊是关陇贵族的代表,可是从西魏传下来的传统,就是臣强主弱,造反有理。所以,从李世民一直到李隆基,不论是李家天子还是武曌武娘子,都在持之以恒干一件事,那就是打击关陇贵族。
这里不分析利弊,只说环境。
唐太宗被捧得那么高,难道他心里不憋屈么?
魏征死都死了,还要找个由头把他的碑砸了,这是多大怨念。
那为啥魏征进谏能是千古佳话?
洛阳大战后,李唐处死窦建德,然后河北就反了。
刘黑闼揍得唐军找不着北,李世民去了都不好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