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深知,此次赈灾不仅关乎百姓生死,更关乎朝廷的威信与稳定,绝不能有丝毫懈怠。
一路上,刘墉不断翻阅各地呈报的灾情奏折,详细了解灾区的实际情况。
他时而皱眉,时而叹息,显然对灾情的严重性感到忧心忡忡。
我和甄平也不敢打扰,只是默默跟随,随时听候差遣。
数日后,我们一行人终于抵达河南境内。
眼前的景象令人触目惊心:原本肥沃的农田已被洪水淹没,房屋倒塌,灾民们衣衫褴褛,四处流浪,哭声震天。
刘墉见状,立即下令亲兵协助当地官员搭建临时帐篷,分发粮食和衣物,安抚灾民。
随后,刘墉召集河南各级官员,立即开始紧急商议。
他站在临时搭建的帐篷中,目光如炬,扫视着在场的每一个人,沉声道:“黄河决堤,百姓遭难,此乃天灾,但更是人祸!
若平日堤防修缮得力,何至于此?今日之事,诸位皆有责任!”
众官员闻言,纷纷低头不语,面露愧色。
刘墉继续说道:“如今灾情紧急,朝廷已拨下赈灾银两,但若有人胆敢中饱私囊,克扣赈灾钱粮,本官定当严惩不贷!”
众官员连忙应诺,纷纷表示定当竭尽全力,赈济灾民。
接下来的日子里,刘墉亲自巡视灾区,指挥赈灾工作。
他日夜操劳,几乎不曾合眼。
我和甄平跟随在他身边,亲眼目睹了他如何安抚灾民、调配物资、督促官员。
他的果断与坚毅,深深感染了每一个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然而,赈灾工作并非一帆风顺。
由于灾情严重,物资短缺,加之一些地方官员办事不力,灾民的不满情绪逐渐升温。
某日,一群灾民围住了刘墉的临时驻地,高声喊道:“朝廷的赈灾粮呢?为何我们至今未见一粒米!”
刘墉闻声,立即走出帐篷,面对愤怒的灾民,他神色平静,朗声道:“诸位乡亲,朝廷的赈灾粮已在路上,本官已派人加紧调运,绝不会让大家饿肚子!
请大家稍安勿躁,再忍耐几日。”
灾民们见刘墉态度诚恳,情绪稍稍平复,但仍有人质疑道:“刘大人,我们听说有些官员私吞了赈灾粮,此事可是真的?”
刘墉闻言,眉头一皱,沉声道:“若真有此事,本官定当严查,绝不姑息!
请大家相信朝廷,相信本官,一定会给大家一个交代!”
灾民们见刘墉如此表态,终于渐渐散去。
刘墉回到帐篷中,立即下令彻查赈灾粮的去向。
经过一番调查,果然发现有几名地方官员暗中克扣粮食,中饱私囊。
刘墉大怒,当即下令将这几名官员革职查办,并追回被克扣的粮食,重新分发给灾民。
此事一出,灾民们对刘墉的信任大增,纷纷称赞他是“青天大老爷”
。
赈灾工作也因此得以顺利推进。
然而,刘墉并未因此松懈。
他知道,黄河决堤的根本原因在于堤防年久失修,若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类似的灾难还会再次发生。
于是,他上书朝廷,请求拨款修缮黄河堤防,并建议设立专门的河道管理机构,负责黄河的日常维护。
朝廷对刘墉的建议十分重视,很快便批准了他的奏请。
刘墉接到圣旨后,立即着手组织人力物力,开始修缮黄河堤防。
他亲自监督工程进度,确保每一处堤防都牢固可靠。
数月后,河南境内黄河堤防修缮完毕,灾民们也陆续返回家园,开始重建生活。
河南、山东两省的灾情在朝廷的努力下终于得到了有效控制。
刘墉站在黄河岸边,望着滚滚东去的河水,长舒了一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