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要命的是,他在洛阳观望所得出的结论,根本无法及时被送出去,尽快告知于他的同族。只怕先一步传递到他们面前的,是那些宗亲拧结而成了一股怎样“庞大”
的势力。
王方翼所猜测的并没有错。
洛阳这头虽然发出了天后称帝的消息,却也因静待援兵封锁关隘的姿态,让人只觉其中的底气不足。
而当安定公主的兵马在众人的认知之中,还身在辽东、在漠北、在西域、在吐蕃边境的时候,那些趁势而起的亲王却已自相州、荆襄、河东等地陆续召集起了一批士卒,只等军粮甲胄到位,便能进军河洛。
这七八月里,又本就是秋收之时,那么军粮便不难筹措了。
至于甲胄……
那些坐拥坞堡庄园的世家难道就没有私藏这样的东西吗?
头一批和李贞联络的世家就同意捐献出这样的一批物资,陆续朝着会盟之地送来。
盛况当前,越王李贞险些将自己被火枪逼退出洛阳一事,都给全部抛在了脑后。
耳闻下属之中有人在担心安定公主的动向,他当即回道:“她那母亲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称帝,我看她若还自认自己是李唐公主,便该当发兵讨伐,而不是来进攻我们!”
“她若当真敢来,既无强兵,也无军心,如何能是我等的对手。到时必要让她知道,这太子之位,也不是人人都能坐的!”
李贞这话一出,顿时自周遭引来了不少响应之声。
……
但早在十日之前,那敕封太子并令平叛的诏令,就已经在快马加急之下送到李清月的面前了。
那传诏的女官此前还是宫中尚仪局的女使,现在却担负上了这样一个重任,便绝不敢有所怠慢,只求能将这圣旨之中的每一个字,都极尽所能地诵念清楚。
在念出这份诏书的时候,她自己又何尝不是与有荣焉。
“门下:”
“……朕女清月,日跻德业,已有安国定邦之功,守大器之重,居兆人之上,是谓天纵英姿,才备文武,三羌坐镇,声驰万里……”
“可封皇太子,持节统兵,以斩叛逆!”
“请太子——接旨吧”
李清月怔怔地望着前方,看着那封虽还未曾正式改朝换代,却在诏书之中已没有一字提到李唐的敕封文书。
明明已经经历过了那样多的战事和风浪,也明明在她离开洛阳的时候,就已做好了接到这封诏书的准备,她依然难以克制地在听到它的时候,有了片刻的恍神。
而随即涌上心头的,便是诸般复杂而又激动的情绪。
她难以形容,自己听到这个朕指代着皇帝而不是天后,这个皇太子指代的不是她的哪个兄弟而是她本人的时候,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只觉就连眼眶之中都多出了几分湿热,就仿佛……她已等待着这个消息太久了。
在这刹那之间她更是有种冲动,想要直接带着这份诏书疾驰回京,冲到阿娘的面前去,看看彼时下诏的君王,到底是怎样的风姿。
她虽然不知道当阿娘真正走出这一步的时候,面对着彻底要被掩埋进尘土的李治和李贤,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但她知道,在阿娘让人一字一句地写下这道敕封诏令的时候,必定无比庆幸于她走出了这一步!
现在,才是她们能够真正执掌命运的时候。
可她又很清楚,这个执掌命运不代表她可以任性。
在回京之前,她还要做一件事,那就是将这诏令之中所写的事情给办成。
此前的每一次回京,她都是带着自己胜利的消息而来,今日的情况也该当是一样的。
她会用这些叛党的头颅,作为阿娘正式称帝的最后一步阶梯!
也很快,她就可以迎来另外的一出变化,那就是让自己改姓为武。
她要以武清月的名字做那个太子,而不是李清月。
周遭为漕运之事而待命的官员,只怕做梦都想不到,在他们的面前会忽然出现这样的惊变。
但那些远在洛阳城中发生的变化,并不是他们能够凭空获知的。他们也无法理解,为何突然之间会有天子丧命、宗亲叛乱、天后继位。
他们唯独能够看到的,就是安定公主在最开始的情绪翻涌中慢慢地平定了下来,伸手自面前将这份圣旨接了过来。
“臣——谨遵圣谕。”
她接下圣旨,不仅仅代表着认可了她自己的太子之位,也意味着她认可了武后成为新一任的君王。由她以臣子的身份,对着那位身在洛阳的陛下发起了效忠。
她也随即朝着此地的官员下达了指令:“调兵,运粮,即刻备战出征!”
这对于早已有所准备的人来说,根本就不难做到。
倘若有人能将那些宗室的调兵准备和李清月这头的情况做出一个对比的话,更会清楚地看到,在这两方的筹备阶段,有着多么惊人的差距。
所谓的“既无强兵,也无军心”
,不过是李贞做出的一句妄言评判而已。
扛着利器和食粮的府兵站到了队伍当中,仿佛是一滴水融入了海洋,没有任何一点的不和谐之处。
他唯独有些出格的事情,也就是抓了抓脑袋,朝着身旁的人问道:“说起来,天后登基做皇帝的话,她姓武不姓李,咱们还应该叫做大唐子民吗?”
他身边之人翻了个白眼:“你问那么多干什么,是太子少了你一口吃的还是少了你的军功?”
都没有嘛。
那就没什么好问的了。
要是换了个人来统领他们,或许还不会接受得那般自然,但当统兵的是此前的安定公主,现在的皇太子时,就不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