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港不大。
任何风吹草动,人人皆知、个个都晓。
施进卿尽地主之谊,宴请郑和等大明使团成员。
王守敬则是和商贾们混在一起,感受着物价的起起落落。
大明舰队上,有海量的货物。
旧港能够消耗的,也不过十几船罢了。
再多,就要吃撑了。
如何控制交易,是王守敬、沈开来负责制定规则。
兜售货物,也是有讲究的。
不可能任由商贾们进行价格的比拼,有损大明的利益。
王守敬锱铢必较。
他之所以不满朝贡的贸易方式,很大的原因在于,礼部的官员们根本不知道何为贸易!
他们只知道,大明是天朝上国,理所应当照顾番邦。
因此货物的价格,往往是溢价,出市场价格。
番邦热衷于进贡,是因为他们甘愿做大明的小弟吗?
非也。
只是当小弟,有利益罢了。
王守敬力图粉碎这样的规则,恢复到正常的市场经济中来。
面子,能够当饭吃不假,前提是不能有损自己的利益。
有时候王守敬也分不清,这种崇洋媚外的思维,是儒家的影响,还是老祖宗传承下来的。
部分史书称,郑和下西洋祸国殃民、劳民伤财。
症结就在于此。
番邦进贡,大明反哺。
后来一结算,是亏的。
当然,很多史书都是儒门读书人记载的。
让他们琢磨经济规律,简直是为难了这群读死书的人。
朱棣北伐没有动摇国本,有海上丝绸之路的功劳。
赚钱。
为大明赚钱、为百姓谋取利益。
王守敬从不觉得丢人。
所以谈判上常常显得剑拔弩张,他还会亲自下场,和旧港的豪绅、富商讨价还价。
亲兄弟,明算账。
旧港宣慰司是大明的领土不假,生意还是照常做。
兴许是看到王守敬太关照自己人了,太和蔼可亲了。
竟有商贾找上门来,试图挽回沉船的损失。
“在暴风雨中,我的船不幸遇难,还有几个伙计,永远地离开了。”
这一位两淮盐商李生,可谓是声泪俱下。
句句不离他的伙计,声称抚恤金一定给够,只是手头拮据。
王守敬知道了他的来意,静静地看着他表演。
沈开来很明显生气了,要将此人驱逐,王守敬眼神示意他稍安勿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