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林黛玉对"
香菱写诗"
的入门引导,何等的通俗易懂、言简意赅。她知道香菱底子薄,又是初学者,若将写诗弄得云里雾里,亦或深不见底,便会让香菱畏难之下失去写诗的信心。
可见,作为一个好老师,要将学生的学习热情进一步激出来,肯定得及时抓住学生的爱好兴趣。只要学生有了精准的切入点,搞好学习就有了坚持不懈的源动力。
这就是教书育人最重要的基础环节,谓之"
传道"
。深谙此道的林黛玉便是如此,先简明扼要地讲解作诗的基本要领,使得香菱顿时"
豁然开朗"
:
"
怪道我常弄一本旧诗偷空儿看一两,又有对的极工的,又有不对的;又听见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看古人的诗上,亦有顺的,亦有二四六上错了的;所以天天疑惑。如今听你一说,原来这些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
你看,学生香菱悟性也高,一下便领会了作诗的门道,由此提升了浓厚的兴趣,对作诗就不感到玄妙深奥了。
三、授业
"
香菱写诗"
也就入了门。
不过,这只是第一步。"
虽说师傅引进门,修行看个人。"
但很注重因材施教的林黛玉接下来对"
香菱写诗"
的循循善诱,更体现了她这位好老师极懂得跟进教学方法。
这就是为师者至关重要的第二步"
授业"
。
书中如此写及林黛玉对香菱领悟写诗门道后的一番"
授业"
告诫的:
黛玉道:"
正是这个道理,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
不以词害意。"
黛玉这般话,实乃作诗的核心要领。于今天的诗歌创作者而言,亦是大有裨益的。
当香菱说出她读诗感受"
我只爱6放翁的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的真有趣"
,仅停留在较窄的领域后,林黛玉马上给出明确的建议,使"
香菱学诗"
少走了弯路:
"
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细心揣摩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老杜的七言律,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瑒、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极聪明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功夫,不愁不是诗翁了。"
这就是好老师林黛玉关于学诗的基础技巧讲解,正所谓"
熟读唐诗三百,不会吟诗也会吟"
,他一席专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