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踌躇以周览,临城隅之通川。
支持曹丕的众文臣,纷纷称赞,言公子此赋文词优美,当得佳作。曹操并未言语,只将诗作放在一旁,抬头问曰:“众卿已写完者,尽皆呈来。”
话音未落,三公子曹植手捧佳作,向主案而来,亲手交于曹操。曹操接过,稍待观看,登时喜上眉梢,不禁离席而起,为众人朗诵:
从明后以嬉游兮,登层台以娱情。
见太府之广开兮,观圣德之所营。
建高门之嵯峨兮,浮双阙乎太清。
立中天之华观兮,连飞阁乎西城。
临漳水之长流兮,望园果之滋荣。
立双台于左右兮,有玉龙与金凤。
揽二桥于东南兮,乐朝夕之美景。
俯皇都之宏丽兮,瞰云霞之浮动。
欣群才之来萃兮,协飞熊之吉梦。
仰春风之和穆兮,听百鸟之悲鸣。
云天亘其既立兮,家愿得乎双逞。
扬仁化于宇宙兮,尽肃恭于上京。
惟桓文之为盛兮,岂足方乎圣明?
休矣美矣!惠泽远扬。
翼佐我皇家兮,宁彼四方。
同天地之规量兮,齐日月之辉光。
永贵尊而无极兮,等君寿于东皇。
御龙旗以遨游兮,回鸾驾而周章。
恩化及乎四海兮,嘉物阜而民康。
愿斯台之永固兮,乐终古而未央!
一赋念罢,鸦雀无声,众人皆沉醉于其中。稍待,众文官齐齐叫彩,皆被曹植之文才惊艳,纷纷叹服。曹操亦是非常高兴,言曹植词作,足为今日之冠,亦足流芳于后世矣。
众人见丞相高兴,又皆举杯相贺,言丞相有子如此,实乃家门幸事。曹操亦受众人之贺,举杯同饮。
少顷,众文臣见时机已至,气氛已足。钟繇、王粲、陈琳等一班文官,便带头进献贺表,表中多称颂曹操功德巍巍,当受天命。唯尚书令荀彧,岿坐不动,无劝进之意。荀彧虽尽心辅佐曹操,但所愿者,乃希冀于曹操匡扶汉室,非为助其谋逆篡位,代汉而自立。若曹操果真欲自立,则荀彧必不肯从。
曹操素知荀彧心意,亦知百官欲劝进久矣。明里言说自己功德昭著,合当承继天命,实则皆为自身谋划,欲借劝进之事,谋图从龙之功,以获高官厚禄而已。而天下人见自己独断朝纲,不事献帝,亦认定自己有篡位之心,代汉之意。然究其根本,自己心中所想,又有何人知之。今日事已至此,不妨摊开了说,也使天下人知我心意。
曹操于是端起酒杯,起身离席,环顾众人,缓缓言道:“诸公佳作,过誉甚矣。孤本愚陋,始举孝廉。后值天下大乱,筑精舍于谯东五十里,欲春夏读书,秋冬射猎,以待天下清平,方出仕耳。不意朝廷征孤为典军校尉,遂更其意。专欲为国家讨贼立功,图死后得题墓道曰:‘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平生愿足矣。”
曹操端着酒杯,缓步走至台中,昂高声道:“然自受朝廷征调以来,孤亲率大军,夙夜警惕,未敢有丝毫懈怠。二十年来,孤平黄巾,除袁术,灭吕布,破袁绍,定河北,征乌桓。天下九州,孤得其六,方有今日中原之一统。四海之内英雄,可有谁能胜孤一筹?孤今日当不当受众卿这一杯贺酒?!”
高台下,百官与众军士,齐声高呼:“丞相当受!丞相当受!丞相当受!”
声音如山呼海啸,席卷高台。
曹操哈哈而笑,却弯下身子,将杯中酒倾倒于地,凝视众人道:“这一杯酒,孤不当饮。只因天下未定,战乱未平,苍生离乱,田园荒芜。你们这一路行来,所见的洛阳城,是何等的残破!这杯酒,当祭典韦,祭郭奉孝,祭孤的子侄曹昂、曹安民,祭二十年来,为定乱安民,将热血洒入地下的将士英灵!”
台上百官感慨万千,台下将士亦眼眶含泪,齐声高呼道:“大王万寿无疆!大王万寿无疆!大王万寿无疆!……”
台下山呼万寿,曹操哈哈大笑,又缓缓转身,复回席上坐定。待众人呼声渐弱,他伸手示意,让众人静听。接着环顾四周文武,缓缓说道:“孤二十年来不畏辛劳,征战南北,所为者,天下平定,四海康宁,百姓安居乐业而已。为成此伟业,我将大权揽于己身,专擅朝政,总摄事务,未还政于献帝。是以,天下之人疑我有二心,言我将篡汉而自立,此诚大谬也。吾之所以擅权,皆因朝纲不正,无明君也。若有明君在位,孤情愿放权归隐,然各位扪心自问,献帝真乃明君否?非也,献帝非明君也,若是明君,天下怎会落到这步田地?既非明君,孤又怎能为一虚名,还政于他,将数十年心血毁于一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