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称为一税制,像是一条鞭法。”
张溥点了点头,说道:
“就是参照一条鞭法来的,清丈田亩,并为一体,不再征收辽饷等加派。”
“只是一条鞭法的征银,对有些农户很是不便。再加上四方多灾,朝廷需要粮食。”
“所以这个一税制,纳粮、纳银皆可。”
“司农寺会在各地建立仓库,接收需要起运的粮食。”
“顺天银行和户部银行,负责接收银两。”
这是对一条鞭法的整理优化,汲取了之前推行一条鞭法的教训。通过废除优免、设立转运机构、行银元等,简化征税难度、降低耗羡加派。
同时因为地方废除徭役很难,这次没有把徭役并入,纳税和服役仍旧分开。
以后耗羡征收、徭役征,都需要通过议会,由民众监督官员。
曹文衡听得连连点头,认为确实比旧法好多了,可以看得出朝堂诸公不是在吃干饭。
尤其让他触动的,是朝廷这次还注意到民众的负担,设置了租税限额。朝廷对官田直接征收的最高就是三斗。地主向佃户征收的租税,不能过一石。
如果实际负担过这个限额,民众就可以抗租抗税,静坐示威请愿。
这让他自内心地感叹道:
“当今皇上真是仁德,时刻关心小民生计。”
“就连抗租抗税,都会允许他们。”
“只是现在官员的考成主要看赋税,夹在其中实在为难……”
摇了摇头,觉得这条很难行,估计各地官府为了政绩不会允许佃农闹起来。
张溥也觉得这点有点天真,但他不能说皇帝的不是,反而得尽力补救,说道:
“我们雇工协会,会专门组建佃农协会,指导佃农抗租抗税。”
“争取让士绅的租税不过限额,尽力调解争端。”
又说道:
“朝廷对官田只收三斗租税,实在称不上高。但是地主的私田最高能收一石,那就实在太高了。”
“我和顾校尉仔细商量过,认为最高八斗更合适。但是苏州的士绅,估计会不答应。”
“所以张某和雇工协会的兄弟,打算把租税过七斗五升、也就是朝廷平均赋税三倍以上的地主,在舆论上定为劣绅。”
“帮助佃农控告过一石租税的劣绅,把他们列入黑名单。”
“征收五斗以内,收到的租子不过朝廷赋税的,才会定为良绅,在选举时为他们做宣传。”
“这样士绅多少会有点顾忌,不会太逼迫佃农,引抗租抗税。”
曹文衡点了点头,感觉张溥这个做法很好。
有雇工协会在官府、士绅、佃农之间调解,确实能减少很多事端。
再加上雇工协会对士绅的制衡作用,所以他是越看这个协会越满意,打算推广到其他几府去。
——
同样对雇工协会很满意的,还有在暗中观察的刘理顺。
他在张溥率领雇工协会收割粮食、缴纳赋税后,就敏锐认识到雇工协会的意义:
这不仅是个互助组织,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官府治理地方。它完全能取代士绅的作用,甚至比士绅更合官府心意。
想着自己在涿鹿区推行的最高租税限额,时不时就有人违反引争端。他觉得缺少的就是雇工协会,或者说佃农协会。
有了协会在其中调解,才能让官府当甩手掌柜,把精力放在其它方面。
“不过这雇工协会既有雇工又有佃农,甚至还有奴婢,以及篦头匠等个体经营者。”
“这影响力也实在太强了,应该按农工商行业拆分,分成三四个协会。”
“最好还纳入议会监管,对接议会下属的专门委员会。”
琢磨着雇工协会的用法,刘理顺觉得雇工协会应该拆分出佃农协会、奴婢协会、个体户协会,对应农工商和贱民。
议会下属的专门委员会也应该和他们对接,把这些协会纳入新的礼乐制度中来。
甚至,因为这些协会未来的影响力会很大,刘理顺觉得选举时也要考虑他们,避免某些人用协会操纵选举。
显然,他的心中已经认可雇工协会,并且纳入了自己设想的礼法秩序。如同张溥用雇工协会,重塑了苏州秩序一般。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