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盗墓小说>水浒之狄家将 > 第488章 千里江山拱手送传国玉玺引人惊(第2页)

第488章 千里江山拱手送传国玉玺引人惊(第2页)

因为这件东西的分量太重了!

那是一方玉玺,其方圆四寸,上钮交五龙。

“此物乃秦时始皇帝创,正面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篆字,以作为皇权天授、正统合法之信物……”

王黼明白,就这东西摆在这里,分量就已经足够了。

“传国玉玺?!”

狄泉的嘴里缓缓吐出这四个字,他太明白这个东西的份量了!

此物据传是秦代丞相李斯奉始皇帝之命,《明史·舆服志·皇帝宝玺》等典籍记载用蓝田玉制成,作为“皇权神授,正统合法”

的信物,又一说用和氏璧镌刻而成。秦之后,不少帝王皆以得此玺为符应,奉若奇珍。

这件传世之宝的历史狄泉再清楚不过西汉末年,外戚王莽篡权,时孺子刘婴年幼,玺藏于长乐宫太后处。王莽遣其堂弟王舜来索,太后怒而詈之,并掷玺于地,破其一角。王莽令工匠以黄金补之。

南朝时,传国玺历经宋、齐、梁、陈四代更迭。隋一统华夏,将传国玺收入隋宫。

大业十四年3月,隋炀帝杨广被杀于江都,隋亡。萧后携隋炀帝孙杨政道及玉玺遁入漠北突厥。

贞观四年,李靖率军讨伐突厥,同年,萧后与隋炀帝孙杨政道背突厥而返归中原,该玉玺归于李唐。

唐末,天下大乱,群雄四起。唐天佑四年,朱全忠废唐哀帝,夺传国玺,建后梁。十六年后,李存勖灭后梁,建后唐,传国玺转归后唐。

后唐清泰四三年闰月辛巳辰时,后唐末帝李从珂举族与皇太后曹氏自焚于玄武楼,传国玉玺就此失踪。

后晋天福三年七月辛酉,制皇帝受命宝,以“受天明命,惟德允昌”

为文。

后周广顺三年二月,内制国宝两座,诏中书令冯道书宝文,其一以“皇帝承天受命之宝”

为文,其一以“皇帝神宝”

为文。

宋太祖受禅,传此二宝,又制“大宋受命之宝”

。至太宗,又别制“承天受命之宝”

宋仁宗庆历八年冬十一月己亥,作“皇帝钦崇国祀之宝”

宋哲宗时,有农夫名段义者于耕田时现传国玺,送至朝廷。经十三位大学士依据前朝记载多方考证,认定乃始皇帝所制传国玺。而朝野有识之士多疑其伪。至北宋末年,徽宗好风雅,增刻印玺十方。

宋靖康元年,金兵破汴梁,徽钦二帝被掠,“传国玺”

被金国掠走,此后便销声匿迹。

而眼前这方传国玉玺,确实有缺角为黄金所补全,但是真伪,狄泉确实难以辨别。

仔细一想,李从珂自焚于玄武楼后即下落不明,按说如果是一般玉石,大火后幸存的可能性很大,但是李从珂自焚后就下落不明。

那么可以假设一下,传国玉玺本身在这次大火中已经焚毁,如果这个假设是真的,那么可以反向考究一下传国玉玺本身是什么材质。

蓝田玉材质主要为大理石,也就是经过高温高压变质后的方解石,这种材料本身是不耐火的。传国玉玺材质不明,传闻是出自南漳县,当地也有产玉石的传统,主要产出的玉石有两个类型,一是透闪石蛇纹石玉料,一是石英石材质玉料,这两类石材都属于硬质玉,耐高温。

后世考证认为和氏璧是产于荆山地区基性岩的月光石,这比较符合传说中卞和献玉中和氏璧出于石的说法,但无论哪一种,都是属于耐温石材,光靠焚火是无法毁掉的。

所以如果玉玺本身在这次大火中已经焚毁的假设为真的话,传国玉玺为蓝田玉所制的可能性要远高于用和氏璧所制。

如果传国玉玺真的幸存下来了,那它就一定是和氏璧所造,而且也没有在当年焚毁!

只是下落不明罢了!

狄泉记得在宋朝期间,这块玉玺最后一次确定出现日期是公元1122年,辽天祚帝遗失与桑乾河。假如有一天玉玺重现世间,而玉玺周围的泥土被鉴定出来是12世纪前半,那么就有可能是真品。

但是现在确实没有这种技术,但是也可以用别的办法,史书记载王莽篡汉时向太后索要玉玺,王太后大怒把玉玺摔崩一角,后来王莽命人用黄金填补;科学家可以藉由比较填补使用的工艺与前汉时期金饰品的技术比对。

假如技术的确是前汉技术,或者黄金的成色是同期金饰品使用的成色,玉玺也有可能是真品。这种方法就需要科学家与艺术史专家联手鉴定真伪。

起码,在这个时代,还是有人可以通过这种办法来辨别出来的。

一个传国玉玺,几乎贯穿中国整个2ooo多年的封建王朝,从司马迁的史记记载的秦朝到后来的三国、晋朝、隋唐,甚至到了宋朝,传国玉玺的历史份量都不低,直到元朝灭亡,传国玉玺才随之消失,明清两代再无人提及。

如果狄泉手里真有这东西,基本上他就是正统了,就是赵匡胤活了都没有用。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