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蒙古人在冷锋的手中吃过亏,他们也没有想到,冷锋能够有能力现他们安排在南方的暗子。
由于冷锋的暗中干预,蒙古人南下的节奏被打乱了。
这对于朝廷来说,等于是找到了一个喘息的机会。本来朝廷已经被蒙古人的冲锋度给打蒙了,以朝廷的兵力来说,如果能够有效的组织起来,还是能够和蒙古人一战的。
但是长阳关被攻破的度太快,从蒙古人暴露红衣大炮开始,到起猛攻,再到长阳关被攻破,这中间总共也就用了三天时间。
以这个时代的信息传播度,等到朝廷得知长阳关被攻破的消息之后,蒙古人的军队已经拿下了长阳关周围边的好几座城池了。
就在朝廷方面着急上火的时候,突然又收到从前方传来的消息,蒙古人前行的度放缓了。
虽然朝廷并不清楚这里面到底生了什么事,但是这对于他们来说,绝对是一件好事。
朝廷现在并不是无兵可战,而是没有时间去组织军队来应对蒙古人的攻势。
蒙古人的战略意图已经很明显了,兴帝在第一时间就出了起兵勤王的召令。
这一次朝廷各方的反应的都很积极,毕竟是这关乎到所有人生死存亡的事情。
这不是平时的内斗,大家明里暗里的相互算计着,总想让别人多损失一些,自己多占一点便宜。
在面对外敌的时候,如果不能够同仇敌忾,那么覆巢之下很难有一颗完好的蛋。
朝廷之中的那些人,个个都是老狐狸,别的方面也许他们不在行,但是这种事情上,还是能够看出好坏的。
不过蒙古人的攻击度变慢,也只是相对于之前来说的,总体上来看,他们的度依然不慢。
就在朝廷这边的各路支援人马赶过来的时候,蒙古人又拿下了两座城池。
这对南方朝廷来说,现在终于体会到了当初金人面对蒙古人时的那种感受。无论是行军度上,还是在作战方式上,都不如蒙古人灵活。
不过就在蒙古人再次攻下两座城池之后,朝廷这方面的抵御力量也慢慢的强大起来,他们再想像之前一样,继续势如破竹的一路打过去,已经是不可能了。
就这样,双方的军队开始一路纠缠起来。
其间大多数是蒙古人起进攻,朝廷的军队被防守。
不过也是例外情况生,朝廷之中也不乏一些有能力的将领,他们之前由于朝廷的制度问题,能力一直没有表现出来。
现在遇到了战争,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就显现出来了。
特别有两位年轻的将军,他们并没有和其他人一样,提前赶到一些城池,帮助地方城卫军共同守卫。而是在蒙古人的前进道路上设下埋伏,专门等着蒙古人的先头部队一马当先的冲过来。
无论能不能吃掉对方的先头部队,他们都没有恋战,而是打过了立刻就撤退。这样一来,就是蒙古人后方的大部队赶上来,也现不了他们的踪迹。
而且他们都是以自己这边的优势兵力,专门攻打不如自己的蒙古人军队。
就是叫以己之长攻彼之短,虽然这样做有些不怎么光明磊落,但是在两军对垒的时候,只要能够战胜对方,什么样的招式都算正常的。
在连续埋伏了三支蒙古人的先锋部队之后,终于引起了蒙古人的高度重视。
于是他们也立刻改变了作战方式,不再让先锋部队单独行动。或者是干脆就是将先锋部队化整为零,分散着前去探查前方情况。
蒙古人的策略调整,也让这两位年轻的将军果断放弃了继续埋伏蒙古人的想法。
毕竟他们的人数有限,两人加起来也不过三五万人马。
面对数千,甚至上万的蒙古人,他们可以战而胜之。但是如果双方相差不大的情况下,胜负就很难说了。
现在那些蒙古人的前锋全部散开了,他们这几万人就是埋伏到了几名蒙古人,也没有多大的意义。
于是在改变战术之后,他们就绕到蒙古人的后方,专门袭击蒙古人的运输队伍。
虽然蒙古人的运输队伍度也不慢,但是比起那些蒙古骑兵来说,度就慢了很多。
这里是在南方朝廷的地盘上,就算他们可以一边打一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以战养战。但是这次蒙古军队的规模空前强大,仅仅靠掠压根本不足以养活大军。
后勤补给就不可缺少,而且消耗还不是一般的大。
蒙古人也明白,他们现在是深入南方作战,后勤补给的安全一定要做好。
毕竟他们不是向着南方朝廷的腹地平推过去的,这样一来,对于左右两侧的防御就尤为重要。
虽然蒙古人是进攻的一方,南方朝廷的大部分军队都处在防御状态,但是如果他们真的不管不顾,从左右两边对蒙古人动绝命反击,还真够他们喝上一壶的。
不过蒙古人的作战方针就是以攻为守,以迅猛的攻势,让南方朝廷的神经紧张,时刻都处于严阵以待的状态。
这样一来,南方朝廷的军队就算是再多,也没有人会冒着风险来夹击他们的两侧。
而且以蒙古人对南方朝廷的了解,朝廷军队在打仗的时候,基本上都是以保守为主。
甚至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之前的几十年,南方朝廷的仗都是这么打的。唯一的例外就是岳帅,在岳帅统兵的那段时间,岳家军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害怕,哪怕是面对数倍于他们的敌人,也敢率先动冲锋。
在岳家军以少敌多的历史上,最夸张的一次是十七名岳家军将士,将数万名金兵挡住将近一天的时间。
虽然最后这十七名将士全部战死,但是也将对方的几万名兵士给拖住了。
也正是凭借那种悍不畏死的精神,让金人听到岳家军的名头就心里怵。
不过南方朝廷也就出了岳帅这么一个人,而且还不被朝廷重视,最后死于了自己人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