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统天下呼?
少年楚王那对天下探手取物般的豪情,却也感染恢复青壮身躯的乐毅。
乐毅慷慨激昂道:“良禽择木而栖,乐毅得侍楚王,必倾尽所有,助楚取天下!”
熊完:“好好好!先生全心全意待本王,本王必也会全心全意待先生!可惜先生孙女身处燕国,否则本王愿意与先生联姻一家,侍先生如先王。”
乐毅嘴角那是抽动得厉害,果然不出蔺相如所料,少年楚王真在打他孙女的主意啊。
如果少年楚王愿意娶孙女,乐毅那是千肯万肯的,就怕少年楚王看到孙女,百般推脱呢。
熊完又问楚国南征事宜。
乐毅言明,他刚入楚,还不了解楚国军队,不了解楚国国力,不了解楚国辎车运粮之道,更未研究过南越二国,在“不知己,不知彼”
的情况下,不敢妄加评论。
乐毅老而为精。
熊完似笑非笑:“听闻先生当年五国伐齐,独留即墨、莒城不破。即墨安平君田单借机复齐,本王想知晓当年先生为何攻不下区区弹丸之地的两城?”
乐毅整个人汗毛直立!
他知道自己刚才不论南越军事的言论,惹起了少年楚王的不满。
天下大势,乐毅岂能不知?
只是他刚到楚国,南征之将又并非他本人,而是荣助熊完登基王位的项家。
项家,在楚国的地位无可非议的头等世家。
他不愿意去过多评论同僚行军作战排兵布阵的得失,实属是老道将军本能的明哲保身之道。
平白无故惹楚王心目中楚国的头等武将开家,实属不智。
却是不想这少年楚王睿智明心,一眼看穿乐毅打算,这才有此一句质问:当年你乐毅率五国联军连克齐国七十余城,几近覆灭齐国,独留即墨和莒城不破,是不是以此要挟燕王封你为齐王,达到明哲保身的目的?
乐毅瞬间知道自己六十余年生涯,积累的人生经验,让他刚才做了一件蠢事:新人认主,正是应该指点江山力展才华之时,岂能如年暮乌龟般畏手畏脚以求自保?
当年燕国丞相子之,得燕王哙将君位“禅让”
于他,作乱燕国,被还是太子的燕昭王姬平击杀。齐国趁机杀入燕国,齐军在燕国做下人神共愤恶行,自此燕齐结下永无和解可能的世仇。姬平夺回王位,外用苏秦,内用乐毅,筑立黄金台,拜郭隗为师,励精图治,招揽人才,振兴伤痕累累的燕国。经过长期休养生息,国家殷富,士卒效命,这才使燕国没有被挤出战国七雄之列。燕国雄起后,乐毅联合五国攻打曾在燕国犯下累累恶行的齐国,几近覆灭齐国。(燕昭王一说姬平,二说公子姬职。各有论,不去争。)
却不想这少年楚王熊完,英明神武,洞察人心,恐怖胜过燕昭王姬平也。
乐毅被熊完暗中敲打,瞬间清醒过来,直言:“当初五国联军灭齐,五国各怀鬼胎,最后齐国留两城之时,联军已经分崩瓦解。燕国几乎尽占齐国之地,每地必有燕军驻守,以防齐国民众作乱。五国分道扬镳,燕国又不得不散兵到燕齐两国边界防范,岂能还有更多兵力攻破即墨、莒城?更何况即墨当时守将为安平君田单,非泛泛之流,齐民之心又不向燕,独独畏惧老臣。老臣唯有留在齐国,安齐民心,并未有称齐王之心。耐何老燕王去世,与老臣有隙的新燕王上位,这才派骑劫换下在齐的老臣。老臣并非无报国之心,实属新君猜疑,老臣不得不逃难赵国安身。请我王明鉴。”
乐毅一句句“老臣”
“我王”
直接表明:他认新主之心绝再无二变。
新燕王若是用人不疑,老臣迟早灭齐。
如今乐毅又奉新楚王,期待新君对老臣不疑,老臣必肝胆涂地,报答新君。
熊完称:“善!”
乐毅抛开明哲保身之法,进言:“赵国蔺相如,被赵王下狱送给燕王。我王可派人游说蔺相如,他与老臣是旧识,早知他有归楚之心。”
熊完大喜:“好!”
这个老而成精的乐毅,终于肯为楚国谋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