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盗墓小说>我和宰相刘罗锅 > 第93章 人生变故(第1页)

第93章 人生变故(第1页)

和珅其人,自从刘墉救了他,把他带到京城咸安宫官学读书开始,和珅的运气就开始暴升。

乾隆三十二年,由于得到直隶总督英廉的赏识,英廉将孙女冯氏嫁予和珅。

这便是和珅平步青云的开始。

乾隆三十四年,和珅承袭了祖上三等轻车都尉爵位。

次年,他虽参加科举考试未中举,但在乾隆三十七年,却被授上虞备用处三等侍卫,后调至鸾仪卫充当侍卫。

乾隆四十年,和珅擢升为乾清门御前侍卫,兼正蓝旗副都统。

乾隆四十一年正月,任户部右侍郎;二月,任军机大臣;四月,兼任内务府大臣;八月,调任镶黄旗副都统;十一月,任国史馆副总裁;十二月,管理内务府三旗官兵,享有紫禁城骑马特权。

他善于理财,总能在繁杂的财政事务中找到开源节流的办法,为乾隆解决了诸多国库亏空的难题,因此深得乾隆赏识,屡屡被破格提拔。

在处理政务时,和珅展现出了惊人的办事能力,无论是协调各方关系,还是执行乾隆的旨意,都能做到滴水不漏。

再加上他精通满、汉、蒙、藏四种语言,在处理一些涉及民族事务和外交事务时,更是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过和刘墉的长谈,和珅更加明确了目标,也更加尊重刘墉的为人处事。

乾隆四十一年,刘墉擢升内阁学士后,任职南书房。

这南书房大伙都听得耳朵都磨出茧子来了,那么到底南书房是个什么场所,有什么作用呢?

南书房是清代宫廷的权力枢纽,它建在乾清宫西南。

别看它看似普通,却在清代历史上扮演着极为关键的角色。

南书房最初是康熙皇帝读书的地方,所以也被叫做南斋。

到了康熙十六年,这里迎来了重大转变,摇身一变成了御用秘书机构,更是历史上首个以书房为名设立的中枢辅政内廷机构。

康熙帝设立南书房,有着深远考量。

当时,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内阁权力较大,对皇权有一定制约。

康熙帝为了加强皇权,就把南书房当成了自己的亲信顾问机构,让它来削弱那两大机构的权力,好把大权都集中在自己手中。

南书房的作用十分多元。

它承担着机要秘书的工作,皇帝的诏书、谕旨很多都在这里诞生。

皇帝身边需要随时有人能提供经史、文化、政治、民生等各方面的咨询和建议,南书房的官员们就肩负起了“备顾问”

的职责。

同时,这里也是康熙学习和发扬中原汉族传统文化的场所,通过与汉族士大夫在南书房的密切交流,有效缓解了满汉民族间的冲突和对立。

而且,南书房还是康熙的“储才之要地”

,不少清初着名的文人学者都被网罗于此,为国家储备了大量人才。

在南书房任职的官员,被称作“南书房行走”

他们的品级差异很大,从七品的中书,到一品的大学士都有。

这些官员的职责也很繁杂,除了前面提到的备顾问、起草诏令,还得陪着皇帝赋诗撰文、写字作画、赏析书画,进行文化艺术方面的交流。

在文化建设上,他们也贡献颇大,参与编订了《御制乐律》《算法》《康熙字典》等各类书籍,还充任《鉴古辑览》《皇舆表》总裁,修纂《圣训》《方略》《一统志》等。

可以说,南书房虽小,却在清代的政治、文化等诸多领域,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见证了无数的宫廷风云与历史变迁。

以此看来,刘墉以从二品内阁学士的身份,进入了乾隆时期的权力中心。

在南书房中,于敏中这位正一品的文华殿大学士,早已是南书房的“常客”

他博闻强识,才思敏捷,每日在南书房中,最重要的工作便是协助乾隆皇帝处理各类军国大事。

从审阅各地呈来的奏章,到为皇帝起草诏谕,于敏中都能游刃有余。

他常常与乾隆皇帝就国家大政方针深入探讨,从政治改革到军事部署,他的见解总能切中要害,深受乾隆皇帝的倚重。

曹文埴,身为从四品的翰林院侍读学士,也在南书房中忙碌着。

他主要负责为皇帝讲解经史,以备皇帝随时咨询。

每日,曹文埴都会精心准备,将经史中的典故、治国之道梳理清晰,在皇帝闲暇时,娓娓道来。

同时,他还参与一些朝廷重要文献的编纂与修订工作,为文化传承和朝廷政令的规范出力。

彭元瑞,同样官居从四品,担任翰林侍讲和詹事府少詹事。

在南书房,他主要负责为皇帝讲学,答疑解惑,帮助皇帝深入理解儒家经典和历史文化。

他的讲学风格生动有趣,常常能引经据典,将复杂的道理阐述得通俗易懂。

此外,彭元瑞还会参与到一些重要文化典籍的校对工作中,确保文字的准确性和内容的权威性。

刘墉以从二品内阁学士的身份初入南书房,便迅速投入到工作中。

他协助皇帝处理各类政务,参与对各地官员的考核与监督。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