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统勋的丧事还没有料理完毕,诚亲王又不在了。
刘墉只好让我扶着灵柩先回山东诸城逄戈庄老家,而他等待和硕诚亲王丧事完毕之后,再回家给父亲守灵丁忧。
我扶着刘统勋灵柩离开京城之后,身心俱疲的刘墉,强撑着参与到和硕诚亲王的丧事中。
他与朝中大臣们一同忙碌,安排各项事宜。
灵堂内,摆满了各界送来的挽联和祭品。
刘墉看着和硕诚亲王的牌位,心中感慨万千。
这位王爷可算是自己的知己,一生为朝廷尽心尽力,如今却也与世长辞。
在丧礼的筹备过程中,刘墉与其他大臣们遇到了不少难题。
首先是经费问题,尽管乾隆皇帝下令从国库拨出专款,但由于丧礼规模庞大,费用仍显紧张。
刘墉不得不精打细算,确保每一笔开支都用在刀刃上。
其次是人员调配。
众多官员和王府的下人们都参与到丧礼的筹备中,但由于缺乏统一的指挥,一度出现混乱的局面。
刘墉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果断,迅速理清头绪,安排好每个人的职责。
与此同时,京城的百姓们也对和硕诚亲王的离世表达了深深的哀悼。
街道两旁,人们自发地为王爷默哀。
丧礼当天,京城的王公贵族、文武百官纷纷前来吊唁。
整个王府被人群挤得水泄不通。
刘墉与其他大臣们忙前忙后,接待着前来吊唁的宾客。
乾隆皇帝亲临灵堂,怀着悲痛的心情亲自上香祭奠,并对和硕诚亲王的一生功绩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并赐谥号为“恪”
,也可被称为诚恪亲王。
在和硕诚亲王的丧事过后,乾隆和刘墉进行了一次长谈,涉及到了举国上下、朝廷内外的许多事情。
刘墉便向乾隆推荐了三个人可暂时协助乾隆处理朝政的人,一个是纪晓岚、一个是钱沣,另外一个就是和珅的太老丈人,他老婆的爷爷——大学士英廉。
另外,刘墉还给乾隆推荐了在外作战的福康安、阿桂等人。
待安排好了京城一切,刘墉奉旨回山东老家丁忧。
刘墉在付钰等人陪同下携带一家老小奉旨回山东老家丁忧。
在回家的路上,他深知自己肩负着乾隆交代的秘密使命,不敢有丝毫懈怠。
回到山东诸城逄戈庄老家后,刘墉首先给刘统勋举办了隆重的下葬仪式。
整个逄戈庄都沉浸在一片肃穆之中。
刘家大宅内外挂满了白色的挽幛,风中飘动的白幡发出簌簌的声响,仿佛也在为刘统勋的离去而悲泣。
出殡的那一天,清晨的阳光被厚重的云层遮住,天色显得有些阴沉。
我和刘墉身着孝服,腰系麻绳,面容憔悴却目光坚定,带领着全家老小,一步一步地跟在灵柩后面。
刘墉的夫人单莹嫂子和我的夫人勤格格二人,双眼红肿,面容悲戚,却强忍着泪水,由刘氏家族年轻女孩子搀扶着也跟在送葬队伍当中。
孩子们也都身着孝衣,神情肃穆,他们边哭边呼喊着“爷爷”
。
刘氏家族只要是刘统勋的子侄以下的所有小辈们都带着悲痛心情加入在送葬队伍当中一起送行。
不懂事的小孩子也从大人们的悲伤中感受到了深深的哀伤。
刘墉的母亲刘老夫人,在丫鬟的搀扶下,颤巍巍地走着,泪水早已流干,只剩下满脸的沧桑和无尽的悲痛。
送葬的队伍缓缓前行,一路上,锣鼓声、唢呐声哀婉悲切,打破了乡村的宁静。
村民们纷纷走出家门,站在道路两旁,默默地为刘统勋送行。
到了墓地,刘墉亲自手扶灵柩,缓缓放入墓穴之中。
他的双手颤抖着,眼中满是不舍和悲痛。
“父亲,您安息吧。”
我和刘墉声音沙哑地说道,泪水再次夺眶而出。
在一旁的付钰等人也都纷纷落泪,他们一同帮助刘墉完成了后续的填土、立碑等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