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臣遵旨”
纪晓岚领旨去了。
乾隆重新颁布旨意昭告天下,如果再查关于针对大清朝廷的诗书字画时候,绝不能夸大事实,引起天下文人不满。
更不能牵连众多,使其背道而驰。
不久,旨意传出,乾隆虽未完全停止文字狱,但对其规模和力度有所控制,也对一些因文字狱受牵连的文人予以赦免。
消息传到江苏,刘墉稍稍松了口气,然而他知道,要彻底改变这局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然而,刘墉的罪己奏章,也传遍了大江南北,一时间,民间对刘墉的评价出现了分歧。
有人认为他能知错能改,勇于承担责任,是个有担当的官员;也有人觉得他犯下大错,虽有悔过之心,但造成的伤害难以弥补。
在江苏的一家酒楼里,几位文人正在讨论此事。
“这刘墉虽犯下过错,但能如此深刻自省,也算是难得。”
“哼,他害得多少文人受苦,岂是一封奏章就能弥补的?”
“不管怎样,如今皇上对文字狱有所控制,也算一件好事。”
在江阴县江苏学政衙门,刘墉收到了各方的来信,有指责的、也有表示理解和期待的。
刘墉看着这些信件,心中感慨万千。
单莹嫂子在一旁宽慰道:“老爷,您已尽力弥补,不必太过忧心了!”
刘墉说道:“夫人,我只盼能早日消除文字狱带来的阴影,让天下文人能安心写诗作画,让百姓敢于说话!
不然,我心难安呀!”
此后,刘墉更加专注于学政之事,努力为学子们创造一个宽松的学术环境。
他时常与学子们交流,只要他们不涉及到攻击、抹黑大清王朝诗词书画,便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
刘墉在书院讲学之时,时常对学子们说道:“学问之道,在于思考与表达。
如今虽仍需谨慎,但大家当秉持真心,追求真理,才能使我大清长治久安。”
学子们纷纷点头,眼中燃起了希望的光芒。
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字狱的影响逐渐减弱,文化氛围也逐渐活跃起来。
刘墉的努力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
但刘墉始终不敢松懈,他深知稍有不慎,可能又会重蹈覆辙。
每到宁静的夜晚,刘墉便独自在书房,对着烛光默默祈祷:“愿我大清文化繁荣,人才辈出,永无文字之祸。”
时光转眼到了乾隆二十七年春末,刘墉和我、付钰等人在扬州视察学政。
突然接到了江苏巡抚庄有恭的钧谕,说乾隆江南巡游即将到达江苏。
刘墉呆呆看着文书,停了好长一会儿摇头说道:“我们的这位皇帝呀!
真是喜欢玩儿!
想起一出是一出!
刚刚结束西北战事,不在宫里待着,让百姓休养生息,咱也不知出来干什么?唉——!”
于是带领我们立刻返回了江阴的江苏学政衙门。
布置好学政衙门的一切事务,整理衣冠,带上学政衙门所有官吏前往扬州准备接驾……
刘墉一行人快马加鞭赶到扬州,此时的扬州城张灯结彩,一片繁忙景象。
当我们一行人到了扬州府,只见到两江总督尹继善、江苏巡抚庄有恭已经来到扬州府。
他们看到刘墉前来,各自给刘墉寒暄,互道辛苦。
在尹继善安排下,两江所有官员有条不紊地做着接驾的准备工作。
我和付钰在一旁协助刘墉安排着江苏学政所有官员,忙得不可开交。
为了乾隆的安全,刘墉命令我和付钰用飞鸽传书的方式,调集和通知了江南所有“粘杆处”
的拜唐阿们前来暗中实施保护。
“一定要确保各项安排万无一失,不能有丝毫差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