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完,赵京茹拎起行李转身跑往后院。
不一会儿后院里一片吵闹声。
李晓松赶到会场,立即与前来交流的人交谈起来,这也是田院长交代的任务。
会上与来自各地的学者讨论,听到来自不同方言的有趣话语,十分有意思。
下午三点,当最后一个人做完报告,大会落幕。
田院长上台总结言,参会人员除少部分离开外,大多数人都听完全场。
看到不少人脸上的微笑,就知道大会的成功。
随后,众人纷纷来与李晓松交流,并出邀请,请他指导当地的科研工作。
成功的研究极大激了农业学者的积极性,尤其是对于粮食作物的研究使命感愈强烈。
会场上陆续安静下来,工作人员忙着清理现场。
“你觉得他们的研究会成功吗?”
一旁田院长笑着问他。
李晓松深思了一下,“我相信他们会成功的。”
接着,在田院长吃惊的目光中坐到一旁。
田院长坐下后,李晓松点燃一根烟。
一旁的工作人员想要制止,被其他同事制止住了。
李晓松对他说:“以前谁能预料杂交玉米的成功,而它现在确实实现了。”
“既然玉米能成,为什么其他的就不行呢?”
“科学探索需要大胆前行。”
“总不能只解决少数人的吃饭问题吧?南方更适合种植水稻,而不是玉米。”
“大米南北方都能吃,即便失败了也是宝贵的经验,为后来人铺路。”
田院长听罢颇为感慨,但也犹豫投入巨大的资源上级是否认可。
当前政策更强调精打细算、合理用资。
“你说的不错,但是咱们国家情况比较艰难。”
李晓松点头回应,并提出捐款用于杂交实验的建议。
田院长惊讶不已,但经过思考终于应允,研资金就此得到保障。
钱到手后,田院长立刻着手落实各项科研项目。
并设立了多个副组长,任命了技术指导副组长等职务。
先重点扶持的是杨晓松重视的杂交稻研究。
“别着急,听我好好说完啊。”
田大海急切解释道:“我现在在进行劳动改造,不能随意离开这个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