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一个网名叫做“Zhu莉”
的人在胡说八道,它瞎说:最近我学会了用口味区分是不是转基因,转基因食品确实难吃。
“反对转基因的人根本不知道哪些食品是转基因”
,这一判断并非贬低,而是基于客观事实的陈述。以中国市场为例,目前经官方批准商业化种植的转基因作物仅有棉花和番木瓜,进口用作加工原料的转基因作物并不流通到市场上,而是全部用于饲料。
更值得注意的是,许多反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抵制”
停留在想象层面。他们既不清楚我国对转基因食品实行强制标识制度(如转基因大豆油需标注“加工原料为转基因大豆”
),也不了解全球范围内转基因食品的实际消费规模——美国市场85%以上的加工食品含有转基因成分,巴西、阿根廷等国的转基因大豆占其种植面积的9o%以上。当一个人连“哪些食品是转基因”
都无法准确判断时,其反对立场的根基早已摇摇欲坠。
幻想“依靠口味区分转基因与非转基因”
,堪称“反转”
群体的经典谬误。这种认知源于对生物学基本原理的无知:转基因技术的核心是将外源基因导入受体生物,以表达特定性状(如抗虫、耐除草剂),而决定食品口味的物质(如糖类、酯类、氨基酸)由代谢途径中的酶决定,与转入的单一功能基因无直接关联。例如,抗虫棉的基因改造不涉及棉籽的食用成分,而转基因番木瓜的甜味公认要比普通番木瓜更佳。
但在现实中,类似“转基因番茄硬邦邦、非转基因软乎乎”
“转基因玉米没甜味”
的传言广为流传。这些基于个体感官的模糊描述,不仅缺乏统计学意义,更忽视了同一作物品种因种植环境、成熟度不同导致的口感差异。更荒诞的是,有人宣称“通过《易经》五行理论可辨别转基因”
,将玄学思维凌驾于科学规律之上——如某“反转”
女性在网络上声称“转基因属‘金’,会破坏人体五行平衡”
,这种将分子生物学议题与古代哲学强行关联的逻辑,与“用星座判断化学反应”
无异。
事实上,鉴别转基因食品需要专业的技术手段:通过pcR检测外源基因、eLIsa检测蛋白表达等。市售的转基因检测试纸(如检测cry1ab蛋白的试纸)可对特定作物进行快筛查,但无法覆盖所有转基因类型。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最可靠的方式是关注食品包装上的转基因标识,而非依赖味觉、视觉等主观感受。
“反转”
与玄学的共生:反科学思维的一体两面。
观察“反转”
群体的构成,不难现其与神学、玄学爱好者存在显着重叠。这种现象背后,是反科学思维的共同土壤:
本质主义思维:将转基因技术视为“违背自然”
的洪水猛兽,与神学中“上帝创造物种不可改变”
的教义如出一辙;
阴谋论倾向:认为转基因是“跨国资本控制人类的阴谋”
,与玄学中“神秘力量操纵世界”
的叙事逻辑一致;
拒绝实证精神:对科学共同体的共识视而不见,却对未经验证的“民间实验”
(如“转基因食品喂老鼠致癌”
)深信不疑,这与玄学信徒对“大师预言”
的盲从如出一辙。
科学爱好者与玄学爱好者的根本分野,在于是否承认“可证伪性”
是科学的本质特征。转基因技术的安全性评估遵循“实质等同”
原则,即通过对比转基因作物与传统作物的成分差异判断安全性,这种基于证据的方法论,与玄学“不可证伪却永恒正确”
的话术形成鲜明对比。当一个人沉迷于“通过八字测算转基因风险”
时,其认知体系已与科学精神彻底绝缘。
但这意味着科学传播任重道远。通过通俗化的解读(如用“电脑系统升级”
类比基因编辑)、可视化的实验展示(如用检测试纸现场演示转基因成分筛查),仍有可能逐步消解误解。更重要的是,需警惕将“反转”
娱乐化的倾向——当某“玄学爱好者”
在镜头前煞有介事地“品尝鉴别转基因”
时,其背后是科学素养教育的任重道远。
反对转基因是个人选择,每个人都有权基于自身认知做出消费选择。但当反对建立在无知、偏见与玄学之上时,这种立场不仅可能误导公众,更会阻碍技术进步对社会的正向赋能。正如我们不会用“五行理论”
指导桥梁建设,也不应让玄学思维干扰对转基因技术的理性判断。
或许,比“说服反对者”
更重要的,是构建一个“让科学证据主导讨论,让个体选择基于充分认知”
的社会环境。
(作者:怀疑探索者,写于2o2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