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流不断重复错误信息,当点赞者用谣言代替思考,一个脱离现实的“信息茧房”
便悄然形成。在这个茧房里,任何试图澄清事实的声音都会被视为“洗地”
,任何理性讨论都会被贴上“资本代言人”
的标签,最终导致认知的进一步扭曲。
这场闹剧的本质,是自媒体为流量不择手段的必然结果。在算法主导的短视频生态中,“惊悚”
“对立”
“宣泄”
是屡试不爽的流量密码。于是,有人选择编造谣言,有人选择贩卖谣言,有人选择煽动对立——至于事实真相、社会责任,在流量变现的诱惑面前都显得无足轻重。
“车轮印记”
的操作手法极具代表性:先用“查合作企业”
的伪正义叙事吸引关注,再用“孟山都”
这个自带争议的历史符号激情绪,最后用“反对转基因”
完成流量收割。这种模式无需专业知识,无需实地调研,只需将几个敏感词拼凑成“爆点”
,便能轻松获得传播声量。而那些盲目点赞的用户,不仅成为谣言传播的推手,更沦为自媒体流量池里的“数字劳工”
。
这种现象的泛滥,正在对网络生态造成双重伤害:一方面,它污染了信息环境,让真正的科学讨论被噪音淹没;另一方面,它加剧了公众的认知分裂,让理性对话变得愈艰难。当“反转基因”
成为一门生意,当谣言成为流量密码,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成为这场闹剧的受害者。
面对这场荒诞的闹剧,我们需要多维度的破局之力。
对平台而言,应建立更严格的内容审核机制。对于涉及科学议题、企业商誉的内容,需引入专业领域的第三方核查,避免谣言借助情绪传播。同时,算法不应只追逐流量,更应承担起信息过滤的社会责任,让优质内容获得更多的曝光。
对公众而言,需提升科学素养与媒介批判能力。在接触信息时,不妨多问几个“为什么”
:这个说法有科学依据吗?信息来源可靠吗?是否存在断章取义?
当我们学会用理性审视情绪,用事实检验观点,谣言的生存空间自然会被压缩。
对行业而言,相关企业与机构应更主动地声。拜耳等跨国企业可通过科普活动、公开合作细节等方式,消除公众误解;农业科研机构可借助新媒体平台,用通俗语言解读转基因技术的安全性与展现状,让科学走出实验室,走进大众视野。
“车轮印记”
的闹剧终将落幕,但类似的流量游戏不会停止。在这个信息碎片化的时代,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既不做谣言的制造者,也不做情绪的傀儡。当理性战胜盲从,当科学驱散偏见,网络空间才能真正成为传播知识、凝聚共识的平台,而非滋生谣言与对立的温床。毕竟,比“孟山都是否存在”
更重要的,是我们能否在信息洪流中守住对事实的敬畏,对理性的信仰。
(作者:怀疑探索者,写于2o2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