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昊疾蹙额,心头火起,愤然道:“我要立国称帝,怎么能姓别国的国姓呢?要改改,一定要改变这个历史!”
他想想,决定姓“嵬名”
,嵬名是北魏皇族的元氏。他自认自己这支族人,是北魏皇族的后裔。北魏皇族本姓拓跋,孝文帝于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迁都洛阳,改姓元。元的党项语音即为嵬名。姓改了,名字也得改,元昊乃汉名,改为“曩霄”
。
“嵬名曩霄,这才是大夏国皇帝的姓名!”
李元昊沾沾自喜。(作者注:为前后统一,仍使用李元昊之名。)
其次是下令不再穿宋朝长袍服饰,改穿具有党项民族特征的窄袖长衫,佩戴毡帽。服饰的颜色标志着衣者的身份和地位。李元昊身穿白色窄长衫,戴红里毡冠,冠后垂红穗。文官戴幞头,穿紫衣,持笏。武官戴金帖云镂帽,银贴间金镂冠,配剑。官员穿红着紫,其便服是紫皂底色绣盘球、下摆紫花旋襕,束带。平民百姓穿青色、绿色和黑色服饰,男子在帽子上挂红色。女人梳高髻。
三是颁布秃令。凡是西夏国的男子,一律要留党项人的式:秃。男子要把头顶的头全剃掉,只留四边,编成小辫垂下来,还要戴大耳环。秃令极其严厉,三天之内必须秃,逾期没有秃,仍保持汉人式的,官府抓住要砍头,百姓也可杀之。于是民争秃其,耳垂重环以异之。
更定礼乐制度。
西夏是以党项族为主体的多民族组成的,地处偏僻的西北地区,原本没有礼乐制度,而其音乐,尚以琵琶,击缶为节。唐禧宗时,赐思恭鼓吹全部,共有三驾:大驾用一千五百三十人,小驾八百一十六人,法驾七百八十一人。俱以金钲、节鼓、大鼓、小鼓、铙鼓、羽葆鼓、中鸣、大横吹、小横吹、茄、笛为器。历经五代入宋,虽经百年,其音节悠扬,声容清丽,犹有唐代遗风。李德明时代,其礼文仪节,依然遵循宋制。
李元昊适应立国称帝的需要,和野利仁荣商议:“王者制礼作乐,道在宜民。蕃俗以忠实为先,战斗为务。唐宋的缛节繁音,我认为不足取。”
野利仁荣道:“在下也认为中原礼乐甚为繁琐,不宜西夏。”
李元昊遂改革以前使用的唐宋礼乐制度,使之简化,臣民跪拜由九拜改为三拜,五乐改为一乐。制定典章制度,以适合朝仪、管理和祭奠。
创造西夏文字,翻译中国经典。
李元昊想要摆脱宋、辽,独立自主,建国称帝,既要体现党项民族独立意识和文化,又要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
他对野利仁荣道:“大宋朝有悠久的历史,有璀璨的文化,我党项必须向中国学习,必须要有西夏文字,将中国的典籍翻译成西夏文。”
野利仁荣回道:“西平王说的对,我们要创造西夏自己的文字,用西夏文翻译中国经典,使西夏人世代学习。”
李元昊看着野利仁荣:“研制西夏文字,就有劳先生了。”
野利仁荣学识渊博,熟悉历史,有深厚的汉民族文化底蕴。他根据汉字的偏旁部结构,创制了部分西夏文字。李元昊极其重视西夏文字的创造,也抽出时间,参与了西夏文字的创造。经过三年的努力,于宋景祐四年(公元1o37年),十二卷、六千多字的西夏文字创制完成。李元昊审阅后,下令颁行全境,教国人记事使用,所有公文都使用西夏文字书写,译自汉文的《孝经》、《尔雅》、《四言杂字》等典籍也使用西夏文字。
李元昊非常高兴,将广运三年该为大庆元年,以示庆贺。
设立蕃汉二字院。
创造了西夏文字以后,李元昊为了体现西夏的独立性和西夏文化,下令设立了蕃字院和汉字院,掌管对外文书。西夏同宋朝往来的公文,交由汉字院书写,中间书写汉字,旁边书写西夏文字。同回鹘、吐蕃以及西域各国的往来公文,交由蕃字院书写,中间书写西夏文字,旁边书写各国文字。
李元昊自继位开始,为立国称帝进行了各方面的准备,用了六年时间,基本完成。此时,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宋宝元元年(公元1o38年)春,李元昊上表宋朝,派遣使臣到五台山供佛宝,暗中偷窥河东道路,为伐宋做准备。随后,李元昊召集西夏众臣和诸豪,在贺兰山会盟,各刺胳臂,滴血和酒,置骷髅中。
李元昊庄重地端起骷髅,“请。”
“请。”
众人端起骷髅,一饮而尽。
李元昊生气勃勃,神采奕奕,朗声对众人道:“我大夏疆域万里,国富民强,不应再看人脸色纳贡称臣,应立国称帝。”
众臣和诸豪欢呼起来:“我大夏立国称帝,太好啦。”
“好,好。立国称帝,当在此时。”
欢呼声中,突然间一人站起,大手一挥,高声喝道:“称帝一事,万万不可!”
众人一看这人,立即闭上了嘴。李元昊斜了这人一眼,心里一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