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黄帝内经》素问第46章病能论深度解析
《黄帝内经》素问第46章病能论,犹如一部古老而深邃的医学宝典,为我们揭示了人体疾病的奥秘与诊治之法。
黄帝问道:“人患胃脘痈,应如何诊断呢?”
歧伯回答道:“诊断时,应诊察胃脉。脉象沉细,沉细则气逆,而人迎脉甚盛。人迎脉盛则热聚于胃口而不能流通,所以胃脘会生痈。”
这让我们了解到通过脉象可以洞察疾病的根源。
接着,黄帝又问:“有人睡觉时不安稳,这是为何呢?”
歧伯解释道:“内脏有所损伤,而精气有所寄托则能安睡,所以人不能悬空判断其病。”
这揭示了人体内在平衡与睡眠质量的紧密关联。
当问及“人不能仰卧而卧”
的原因时,歧伯指出:“肺为脏腑之盖,肺气盛则脉象大,脉象大则不能仰卧。其论述在奇恒阴阳中。”
这让我们认识到肺脏在人体姿态中的重要作用。
对于“患厥病者”
的诊断,歧伯分析道:“冬季右脉本应沉紧,这符合四时之象,但左脉浮而迟,与四时相悖。在左则主病在肾,与肺也有密切关系,会导致腰痛。”
通过脉象的变化,能够准确判断疾病的所在及相关影响。
当谈到“颈痈”
的治疗时,歧伯强调:“这是同名异等的情况。痈气郁结者,宜用针挑开去除;气盛血聚者,宜用砭石泻之。这就是同病异治的道理。”
这让我们明白治疗方法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
对于“怒狂病”
的产生,歧伯指出:“生于阳气。”
黄帝追问“阳何以使人狂”
,歧伯解释道:“阳气因突然受挫而难以决断,所以容易发怒,病名为阳厥。”
并且通过观察阳明、巨阳、少阳的动静情况来判断病情。对于治疗,提出“夺其食即已”
,同时让患者服用生铁洛为饮,以达到下气的效果。
当遇到“身热解墯,汗出如浴,恶风少气”
的病症时,歧伯诊断为“酒风”
,并提出泽泻、术各十分,麋衔五分,合三指撮为后饭的治疗方法。
在这一章中,还提到了“深之细者”
的脉象特征,以及“上经”
“下经”
“金匮”
“揆度”
“奇恒”
等概念。“上经”
言气之通天,“下经”
言病之变化,“金匮”
决死生,“揆度”
切度之,“奇恒”
言奇病。奇病不随四时而死,恒病则随四时而死。而“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