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的目的地,不在南方潞州,而在西部营州。
陛下密旨虽以修书为由,指定卫云章前往营州,但怎么去营州、去营州干什么、在营州待多久,统统都没交代,只能靠他俩猜测。
刚过完年的时候,朝廷接到营州刺史上书,说最近几个月在营州城附近发现山匪,神出鬼没,训练有素,经常劫掠过往百姓,令州民不胜其扰。营州虽有州兵,加强了对官道的防守,但营州此地,身处崇山峻岭之间,当地百姓多做木料和游猎生意,那些山匪流窜在山野小道之中,叫州兵防不胜防。
过年期间,营州冻雪,州民不再进山,山匪不得不下山找补给,结果与巡逻的州兵正面撞见,双方即刻交战。但营州太平久了,州兵缺乏实战经验,竟被山匪打得落花流水,伤亡惨重。
为此,营州刺史特上书请罪,同时请求朝廷派遣兵马和军需增援。
大邺坐拥百余州府,营州只是其中不起眼的一个。既非兵家必争的战略之地,又非物产丰饶的经济之都,大多数州民都是干的体力活,挣的辛苦钱,税收平平,极容易淹没在其他大州的光芒之下。营州刺史,名头好听,实则还不如京畿附近的小县官过得舒坦,能被派到那里去当官的人,要么资历尚浅,要么出身平平。
总而言之,大过年的,皇帝看到如此无能的一张折子,心情定然极差。天下太平已久,就可以不练兵了?就可以不时常清点武库了?山匪打到眼前了才发现盔甲没保养好、武器没打磨好,之前干什么去了?现在才诚惶诚恐地向朝廷求援,是不是觉得如果不是发生了伤亡,就可以隐瞒不报了?
据传言,听说有山匪作乱,康王兴冲冲地去找皇帝请旨,愿携带一批人马前往营州,为父皇分忧,结果直接被皇帝训斥了一番。
“区区几个山匪,需要当朝皇子亲自去剿?你以为你是去灭他威风的?这分明是往他们脸上贴金!”
皇帝驳回了营州刺史的折子,让他自己想办法解决。
这事儿跟翰林院没关系,崔令宜也只是从同僚那里听了一耳朵而已,若不是还有康王一闪而过的戏份,她可能根本就不会回来说给卫云章听。
万万没想到,这件事情,最终会落在他们二人头上。
在那之后,朝廷里便暂时没了与营州有关的消息,营州现在是个什么情况,卫云章和崔令宜都丝毫不知。
皇帝表面上不关心营州,暗地里却发密旨派人前往,是不是表明他怀疑营州山匪一事另有蹊跷?
而他不派毛遂自荐的康王前去,也不派经验丰富的老将前去,而派一个年轻文官卫云章前去,又是什么意思?是觉得卫云章和康王有勾结?还是知道卫云章有武艺傍身?还是看卫家不顺眼了想找个由头让卫云章犯错?还是只是单纯地欣赏卫云章,对他委以重任?
还是说……他们此去是有别的事要做,和山匪没什么关系?
完全不知道,也分析不出来。
既然分析不出来,那就先不管他了,反正车到山前必有路,等到了营州,看看当地情况再决定下一步怎么走嘛!
——崔令宜是这样想的。
为了扮好崔伦的女儿,她其实也三年没出过京城了,现在终于有机会能去外地玩玩,她当然乐在其中。
是的,她把这个当作“玩”
。
皇帝的密旨是下给卫云章的,又不是下给她的,哪怕结果再糟糕,也一定会有卫云章力挽狂澜,她当然没有压力。她唯一要考虑的是,回到京城后可能会面对的各种问题,无论是来自卫府,还是来自拂衣楼。
但现在操心那个,为时过早。
人生苦短,难得有相对自由的机会,需及时行乐。
“喂,不要一直皱眉了,你就不能开心点?”
赶路中途,停下给马儿喂水,崔令宜一边抚着马鬃,一边冲卫云章道,“这是你第一次离开京城,拥抱广阔天地,你难道就一点都不激动?”
卫云章拉了拉脸上挡风的面巾,睨她一眼,并不说话。
崔令宜也不高兴起来:“你这是什么意思?又不是我逼你出来的!我们至少要在外面待上好几个月,我想着,路上只有咱俩能互相取信,就不要内讧了吧?”
卫云章叹了口气,终于开口:“我不是在对你生气。”
“那你是在对谁生气?”
“我没有生气,我只是有点不舒服。”
“我早上叫你补觉了,你自己不补,现在困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