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桃花镇到余米村想要约摸半个时辰的路程。
不过,这里说的半个时辰的路程是坐牛车。
是的了,姜绾和纪南淮并没有骑马去余米村,而是不疾不徐的坐着辆牛车去的!
赶牛车的刘老汉恰巧是余米村的村民。
刚听他们说要去余米村时,刘老汉还挺警惕的,问他们是要去余米村干什么?
姜绾说没隐瞒。
直言道,“我们是京都来的,听说咱们桃花镇土地肥沃,且雨水充足,便想过来买些地种植。”
听姜绾这话,刘老汉以为她跟他们都一样,就是普通老百姓在余米村买块地盖个房,落户。
他也没多问,就拉上他们回屋了。
路上,姜绾又问了刘老汉一些关于余米村的问题。
就好比,她听说桃花镇有很多村子,但大多数的村子都住满了人,可余米村为啥不满?
还头为啥余米村都住着些什么年纪的村民?
为啥说余米村有很多荒地。
正常来说,就算余米村的村民少,但如果多为壮丁那也不至于让村里有太多荒地。
毕竟,对村民来说,地等于命。
倘若有劳动能力,村民们肯定会多开荒,多种地,因为现在开荒种地是不收税的!
所以…
就如刘老汉所说,“村里总共就20几户村民,有七八户都是些老弱,其他就只有妇孺。”
姜绾不解。
“只有妇孺?”
刘老汉叹口气,给她说。
“我们村是前段时间刚被拼凑起来的村子,之所以把我们拼凑在一起是因为我们的家里都有个当兵的壮丁!”
“而我们的这些壮丁,都已经战死!”
这么说,姜绾也就明白了。
这个话题有点沉重,姜绾没在继续问,而是转移话题问起余米村的田地情况?
余米村适合种植什么?
今年的雨水情况?
刘老汉都一一给她解答。
通过刘老汉所说,余米村的田地是非常不错的,即使这几年有战乱也并未影响到田地。
就是因为常年没人耕种,导致田地里都长满了杂草。
除去这点,余米村几乎没有干旱的情况,每年的雨水也都是恰到好处,很少有干旱也很少水涝。
可以说是块不错的地方。
也正是这些原因,官府才会把他们安排到这里。
说是这里适合生活的好地方,就算他们人丁少,却只要他们勤劳肯干,温饱肯定没问题。
他们之中也有很多人都是有孩子的。
等过几年,他们的孩子长大了,他们的日子也可以越来越好。
这么听上去,好像还真没啥毛病。
跟刘老汉聊着,不知不觉中,他们也就来到了余米村。
姜绾给刘老汉二两银子。
刘老汉一看给了这么多,连忙要给姜绾退回去,他这牛车是拉客的,但成年人只需每人3文钱就可以。
他们两个人,给6文就行。
姜绾却执意要给他,说是感谢刘老汉跟他们说的这些关于余米村的事儿,还想刘老汉带他们去趟村长家。
他们要去看地,要买地,这些都需要村长帮忙。
刘老汉自然是赶紧应下,带他们去的。
余米村的村长姓沉。
沈村长年纪不大,看着也就20几岁的样子,却以前应该是当过兵,有一条腿没了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