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个活动过程中要注意观察记录儿童的行为表现,看其是否会将母亲作为探索的基地(第1、2阶段和第4阶段结尾)、能否承受母亲不在的压力(第3、
5、6阶段,若压力过大、这一活动时间可缩减),以及在母亲返回时能否得到有
关效的安抚(第4和7阶段)。根据亲子之间的互动表现,可将亲子依恋区分为四
种类型,即安全型(senetxiousavoidunt)、抵触型(anxious
感,的玩系不resistant)和混乱型(insenetized)。其中安全型依恋的特点是,婴儿积极寻找和保持与母亲的接近和交流,特别是在重逢的阶段。在分离阶段,婴儿可能伤心也可能不伤心,但伤心总是与母亲不在有关。回避型依恋的特点是,在重
也表
象,、触行为也顾的儿度可以逢阶段明显地回避与母亲的接近,不与母亲交流,如转过脸或是朝后退。在分离阶段婴儿并不伤心,或是因为自己被独自留下,而不是母亲离开而伤心。抵触型生恋的特点是,在重逢阶段明显地拒绝与母亲接触和交流,但这是对母亲离开的己被独自留下,而不是母亲离开而伤心。抵触型渗寸脸或是朝后退。在才员
种“报复”
,给人一种寻求和母亲亲近但又拒绝母亲的印象。混乱型的依恋是研究者后来增加的一种类型(main,kap1an,),这一类型婴儿的表现混乱而没有目标,在分离和重逢阶段表现出一些不一致的、古怪的反应。研究显示,在美国安全型依恋最为常见,约占7o%,回避型次之,约占o%,抵触型最少,约占1o%;其他文化条件下的依恋类型分布都表现出类似的模式,即安全型最多,回避型其次,抵触型最少,但不同文化条件下的依恋类型比例并不稳定,如德国回避型儿童约占4o%,日本抵触型儿童占3o%(ainorth,b1ehar,aters,eta1。,1978:vanIjzendoom,kroonenberg,1988)。建立安全型依恋关系的婴儿展得更好,12个月时与母亲的安全型依恋能预测儿童2岁时的好奇心与问题解决能力、3岁时在幼儿园的自信心、5岁时的移情能力和独立性及6岁时没有行为问题(booth,Rose-krasnor,mnet,eta1。,1994;oppenheim,sagi,Lamb,1988)。对青少年期进行的问卷测查显示,具有安全依恋的青少年更可能通过家庭沟通作为应对压力的方式,更不可能通过物质滥用等来回避烦恼;而不安全的依恋则与消极回避策略有关,这些青少年报告了更多的压力;和父母建立了安全依恋的儿童表现出更强的社交能力,而不安全依恋型的儿童则表现出更多的攻击性和退缩行为(hoap>
对婴儿的依恋行为通常通过陌生情境技术进行测量,但对较大的儿童则通常采用陌生情境技术的变式来进行,如偏重于测量内部心理表征的分离焦虑测验等。研究者给儿童呈现一张照片,照片中的儿童背着背包,正准备上车,而父母则在一旁看着他。问被试照片中的这个孩子会怎么想、怎么做?如果你自己处在这种情境下,又会怎么想、怎么做?结果显示这种分离焦虑测验对于8~12岁儿童具有较好的评分者信度和一致性(main,eta1,1985)。国内有研究者试图通过卡片分类任务来测定儿童的依恋行为,共设定了9o张有关亲子互动的行为卡片,先让评价者熟悉这些卡片,然后按照非典型、一般与典型将这些卡片分成3组,最后再将这3组卡片分成9组,根据分类结果对评价者与其孩子之间的依恋关系做出评定。结果显示,这一卡片分类任务在一定程度上不受文化差异的影响,可以有效测量中国和西方儿童对成人的依恋行为(吴放,邹泓,1994)。
从儿童依恋行为的稳定性来看,在12个月时被评定为安全型的婴儿在18个月时基本保持不变,回避型和拒绝型的婴儿绝大部分在半年之后仍然属于同样的类型,但在较长的时间跨度上,家庭生活事件对婴儿依恋类型的改变具有重要影响。如果儿童成长过程中没有生较大的家庭变化,8o%以上参加陌生情境测试的儿童在6岁时再次参加测试,测试结果与最初的测试差别不大(main,cassidy,1988);但也有研究显示,儿童的依恋行为很难保持稳定,24个月时测量的依恋类型与58个月时的测量结果之间并不存在
量的依恋类型与58个月时的测量结果之间并不存在对应关系,这与家庭中生的事件改变有关(bar-haim,sutton,Fox,eta1。,2ooo)。
总体而言,依恋关系的展可以为年幼者提供安全感,当婴儿痛苦不安时,看护者应提供即时的保护和安慰,这样才能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一些收养研究显示,依恋关系可以在儿童较大之后形成,而不必局限在生命中的前两三年。亲子依恋最终内化为个体人格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对个体未来亲密关系的展具
化条件下的依恋类型养导向作用,在个体遇到困难时这种依恋印象还可以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m,kroonenberg,触型儿童占3o%
三、亲子互动有关的中介与调节
snor,mnet,内方式,更不可能有关,这些青少进行的问卷测查显的自信心、5岁时母亲的安全型依恋过程。1。认知表征过程的变量,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认知表征过程、情感管理技能,以及注意调控生的呢?研究者提出了许多在亲子关系与儿童社会能力展之间可能起中介作用儿童的亲子关系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其社会能力的形成,这一影响又是如何
的社交能力,而一些研究者主张,个体的内部心理表征能力可以指导其社会行为,在个体的
vard,meay,亲子关系和社会能力之间起中介作用。信息加工的观点主张这种中介机制是通过
备上车,而父母为分离焦虑测验大的儿童则通常具有引导作用。后者将儿童的这种心理表征看做是一种事件脚本,包含了对与依态对象之间交往的预期和情绪体验等,正是这种脚本指导着儿童的依恋行为。由工作模型进行的,而社会认知心理学家则认为脚本或认知地图对儿童的社会行为
如果你自己处在此,可通过叙事的方法或分离焦虑测验等来测查较大儿童的依恋质量。例如,给
于8~12岁儿儿童一些道具,让他们用玩偶进行游戏活动,完成一组与依恋有关的标准化的叙
研究者试图通事故事(grusenetgs,2o15)。
互动的行为卡信息加工的观点主张,儿童内心存在一个与照看者之间关系的内部工作模
这些卡片分成型,这种模型通常被描述为一种认知结构,是儿童对其与依恋对象之间不断互动
孩子之间的依的心理表征,儿童对他人的期望及其应对方式都会被内化为心理表征或认知结
1994)。大(main,24个月时测生情境测试变具有重要影然属于同样的婴儿在18个文化差异的影早期关系的儿童更可能在1o岁时找到亲近的朋友,学龄期末和青春期早期安全互动:对不安全型的儿童,内部工作模型则会使得其人际关系充满拒绝和忽视。可能拥有消极或单向的友谊(youngb1ade,be1sky,1992),与父母建立了良好的系的联系(snet,tardif,2oo1),拥有不安全依恋的5岁儿童更境中感到安全和自信,促使儿童积极探索社会环境,进而引同伴之间的玩耍和构,并影响其后继的人际交往。内部工作模型有利于安全依恋型的儿童在陌生情一项元分析显示,依恋特征与儿童友谊之间的关系要普遍大于依恋与其
他伙伴的关系。研究显示对家庭同伴或自我形成的消极表征,可以预测其社会行为功能失调和较低的同伴地位早期受过虐待的女孩在与他人的关系中认为自己的社会
力量较低,而且这种认知表征可以预测其今后可能会虐待自己的子女。与不安全依恋的儿童相比,安全依恋的儿童在绘画中更可能将家庭描绘为有凝聚力的、在人际关系方面是平衡的(netd,2oo4)。研究者向父母和儿童呈现一些反映人际两难困境的小短文,按照目标、原因、策略和建议等几个方面对其回答进行编码,结果显示父母对社会关系的认知表征与儿童之间存在较高的相关,但与儿童社会能力有关的是父亲而非母亲的认知表征。那些被评定为过多使用对峙和工具性策略的父亲,其孩子往往被教师评定为社会能力偏低;而如果父亲的认知目标合理且亲社会,则其孩子被教师和同伴评定为具有较强的社会能力(mcdoapitzer,2oo2)。这似乎表明,父亲在冲突领域具有更高的影响力,而母亲则在涉及个人和关系问题的社交领域更具影响力。
2。情感管理技能
儿童在家庭中学会的不仅仅是生气或是高兴这些基本的情绪表达技能,他们还习得了一系列与情感表达有关的认知调节能力,这些都可称之为情感管理技能或情绪表达性。家庭的情绪表达性-一个用于衡量家庭成员日常互动过程中情绪表达程度的指标,能对儿童的情绪调控提供指导。情绪表达性的概念不仅仅是对情绪的编码或识别,而是在不同场合下对情绪表达规则的应用(ha1berstadt,denham,dunsmore,2oo1)。许多研究显示,儿童的情绪表达性是在家庭中习得的,家庭的情绪表达性是儿童学会通过社会允许的方式理解与表达自身情绪的重要途径,儿童可以将家庭中习得的情绪表达方式迁移到家庭以外的其他社会交往中,从而影响其社会能力的形成。通过与父母之间的互动游戏,儿童可以从中学会如何利用情绪信号调控他人的社会行为,从而对其社会能力产生影响。如果父母的积极情感水平较低、控制水平较高,那么儿童的情绪调控、对情绪表达规则的理解与运用则较低,而如果儿童对情绪表达规则的认知存在不足或对表达规则的运用较差,他们的同伴接受程度通常较低。一项纵向研究显示,父亲在对5岁儿童的悲伤情绪的接纳与帮助,与其8岁时与同伴相处的社会能力有关;在其愤怒时提供的帮助则可预测其后来的学业成就。如果父亲帮助了悲伤的女儿,则女儿往往被教师评定为更有能力,表现出更高的学业成就,与好友的互动也很少表现出消极的方面;如果父亲在儿子愤怒时表现出更多的接纳并提供帮助,则儿子具有更低的攻击性(gottman,gura1nick,ap>
三注意调控过程注意被认为能对个体的认知与情绪反应同时进行组织和调控,在认知与社会性展中挥重要作用,给儿童观看一组家庭物体要求他们在呈现物体时对目标刺激及反应对与非目标刺激不予反应,以注意维持能力和冲动性为指标,其中较少对非目标刺激作出反应的儿童注意维持能力更强,对非目标刺激。做出较多反应的儿童则较为冲动。在这些儿童54个月时由照看者对其社会能力和
会能力偏低;而如儿童之间存在较高略和建议等几个方会为有凝聚力的、在。那些被评定为过己的子女。与不安全研究者向父母和儿孤独感之间具有中介作用(nIchd,2oo9)。定来衡量)在父母教养敏感性和教师评定的同伴关系能力及一年级时自我评定的研究显示,儿童的注意控制(通过连续操作作业、母亲对儿童注意调控能力的评环境得分和社会展结果之间具有中介作用(nIchd,2oo3)。后来的一项追踪问题有关,注意的维持性和冲动性则与较高的社会能力有关,注意冲动性在家庭行为进行评定,结果显示高质量的家庭环境与儿童较高的社会能力和较低的行为通常可将社会环境的变迁在亲子互动与儿童社会能力展之间的作用视为一
响力。e冲突领域具有更为具有较强的社会男孩的消极影响更大,当家庭处于压力之中时,男孩的亲子关系更容易生恶可能会在亲子关系与儿童社会能力的展之间起着调节作用。不良的家庭关系对种调节作用。例如家庭关系、社会经济地位或社会阶层、父母的职业特点等,都
常互动过程中情为情感管理技能表达技能,他们响则慢得多,主要生在青少年期。中产阶级家庭的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很少生系较差,在学校中更容易出现行为问题,学业成绩下降;父母的离异对女孩的影化,亲子冲突更多一些。在离异家庭中,男孩很早就开始直接反抗父母、亲子关
的概念不仅仅是较大的家庭变化,8o%以上1岁参加陌生情境测试的儿童在6岁时再次参加测
(ha1berstadt,试,测试结果与最初的测试差别不大(main,cassidy,1988),而另一些经济状
是在家庭中习得况不稳定、家庭中生诸多的事件改变的儿童,则其依恋关系容易生较大的变
达自身情绪的重化(bar-haim,eta1。,2ooo)。现代社会单亲家庭数量、女性参加工作的比例都
其他社会交往较以前生了较大的变化,家庭的经济状态也可能会随儿童长大而生变化。
的女儿,则女父亲在对5岁有关;在其愤或对表达规则情绪表达规则影响。如果父童可以从中学母亲参加工作的比例不足19%(parke,burie1,2oo6;straus,steart,1999)。的学龄儿童母亲和过63%的学前儿童母亲成为上班族,而在196o年有子女的制、严厉和不支持儿童,更善言辞、对儿童话语更多。在美国。1998年过75%用专制和惩罚的教养方式,在亲子互动中较高社会阶层的母亲更少地表现出控式、亲子互动、母亲的言辞等方面都具有影响,较低社会阶层的父母更倾向于采学之前经历了社会阶层的改变,而社会阶层对教养方的经济状态也可能会随儿童长大而生变化。
制、严厉和不支持儿童,更善言辞、对儿童话语更多。在美国,1998年过75%的学龄儿童母亲和过63%的学前儿童母亲成为上班族,而在196o年有子女的母亲参加工作的比例不足19%(parke,burie1,2oo6;straus,steart,1999)。在中产阶级家庭,母亲参加工作,其子女通常具有更高的教育和职业目标(hoffman,youngb1ade,1998)。父母工作的性质和特点对其教养行为也具有重要影响,母亲工作繁重或是在工作中经历了人际压力之后,她们在与其学前子女互动时表现出行为和情绪方面的退缩,那些报告具有较高工作压力的父母与其青
Repetti,ood,1997)。少年子女之间存在更多的冲突(crouter,bumpus,maguire,eta1。,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