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平道:“一两银子能换的铜钱数少,说明银子不值钱了。隆庆年间,只有少数富贵人家才可以使用银子交易,而近些年来,使用银子交易的情况已经越来越普及,连路边吃面都有人用银子付款。由此可见,市面流通的银子越来越多,便是造成银子价值越来越低的主要因素。”
李三才摇了摇头:“但是我朝的银子产量并未增加,为何市面上的银子会越来越多?”
侯平指了南方:“是因为大海,我朝的银矿产量未增加,但是每年有海量的银子通过海贸流入我朝市场,正是这些银子造成了我朝银价贬值,而江南,正是海贸最大的受益地。他们每年什么都不做,就是只通过海贸把外国商人的银子挣回来,在他们挣了大量海贸交易过来的白银时,也把全国其他地方的白银的价值贬低了,也就是等于是变相把其它地方钱,也挣了一部分过来,大人仔细想想,就可明白其中的关键。
江南人就算不和其它地方的人做生意,他们只要继续通过海贸赚取大量的白银,再把这些白银都花出去,那么大明其它地方的财富便会一直被他们稀释,所以为什么江南能越来越富,其他地方会越来越穷,这就是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原因。”
李三才低头沉思良久,然后深深的向侯平鞠了一躬:“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顺安所言极是,难怪这些年我大明国朝越来越疲弊,原来江南一直在吸全国的血,怪不得这些年朝中大臣想了诸多办法,也没办法解决江南越来越富,其它地方越来越穷的问题,根本原因在于江南海贸,不过这件事情的处理难度很大,禁海之策被诟病这么多年,开海还没几年,又要封禁,只怕不是那么容易之事。”
侯平摇头道:“大人想岔了,禁海之策不可取,其实海贸本来是件能让国朝富裕好事,但是因为朝廷的商税过低,这才会导致好事变成了坏事,如果商税正常的话,朝廷就可以用税款来设节南北贫富差距过大的问题。当然,这些也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说的清楚的问题,但是如果一味的只把目光盯到禁海一事上,反而是舍本逐末了。”
李三才起身向侯平行了一个学生礼:“今日得此一番言论,如醍醐灌顶,李三才受教了,先生大才,不知是否愿意成为老夫幕僚?老夫愿以军师之礼相待。”
侯平怦然心动,能成为大明辅臣的幕僚,怎么也比当一个小小知县的师爷强,这……恐怕只有傻子才不愿意吧。
只不过他确实不能答应,原因很简单。
在他前世所知的明朝历史中,李三才是一个极具争议的人物,原本的历史中他也没能入阁。
显然因为他的到来,影响了李三才的命运,他现在也不知道这个人的历史结局会是什么。
但是他可以肯定一点,由于党争的关系,明末大臣们起起伏伏的是常态,而且越是站得高的人下场则越是凄惨。
更主要的是,按时间推算,再过几年,还有位重要的九千九百岁大佬要登场。
此人一出场,这些什么辅、阁老之类,不听话的都要挨收拾。
以李三才的性格,被大佬收拾的机率可不是一般的大,自己投靠了他的话,岂不是风光不了几天就要完犊子了?
想到这里,侯平的激动的小心肝瞬间冷却下来。
须知站得越高,摔得越重。
现在情况不明,与其爬到一个较高的位置,还不如就在一个小官手下安稳度日。
以陈应龙的资历,还没有资格参与阉党大战东林党的争斗之中,留这里比冒然卷入党争的旋涡要强得多。
而且,反正他现在又不是完全没有退路,身边还有条隐藏的大腿,所以李三才也就无所谓了。
侯平心中有了主意,当即拱手道:“谢大人好意,不过晚生才疏学浅,不堪重任,而且晚生为人师表,现在门下的几个弟子都到了关键时期,府试、院试在即,晚生也不能半途而废有负学生所望。”
李三才遗憾的叹了口气:“也罢,人,各有所志,不能强求,但是顺安有安邦定国之才,屈居这山乡僻壤之地实在是暴殄天物,若是顺安有意出仕,可随时来京找老夫,老夫必当为你举荐一方牧守。”
侯平对着李三才拱了拱手:“多谢大人抬爱,等晚生将学生们送上正途,之后再看能不能去京城寻找大人。”
李三才笑道:“好,老夫在京城等着你,今日就此告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