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着中贾母如此说道:"
如此好月,不可不闻笛"
,遂命人将十番上女孩子传来,传唱流行的"
十番"
民乐。
在"
月下闻笛"
活动中,贾珍在宁国府也曾安排佩凤吹箫、文花唱曲,倒也喉清韵雅,令人心动神移。
后来在上山赏月集体活动中,贾赦被石头绊倒崴了脚,于是携邢夫人先行撤退,又让贾母不高兴。
贾府整个中秋活动中,场面极其铺陈,内容也丰富多彩,营造出了人人参与貌似和谐的美好氛围。但贾母的三次不快及宁国府墙下的一声长叹,笛声的悲怨和荣国府"
中秋夜宴"
上笑话的索然无味等等,不仅昭示着贾母对宁国府不高兴的态度,她对长子贾赦、次子贾政其实也是有差别的,同时也隐喻了贾府的这个"
中秋"
过得很是萧瑟,实在是今非昔比,并不怎么样了。
尤其是林黛玉和史湘云在中秋之夜的赏月联诗,把贾府看似热闹的中秋实则强撑的状态渲染得更加突出。
有寄人篱下之感的林黛玉那夜俯栏垂泪,史湘云安慰道,"
你是个明白人,何必作此形象自苦。我也和你一样,我就不似你这样心窄。何况你又多病,还不自己保养。"
一席话令黛玉动容,二人于是在月色格外动人的凹晶馆联诗娱情,把玉露生凉的中秋之夜表现得那样的冷清。
史湘云出上联"
寒塘渡鹤影"
,林黛玉对下联"
冷月葬花魂"
,进一步把贾府这个"
中秋节"
的悲凉之音提升到极致。
三、贾府过中秋的弦外之音,透露了败落的迹象
不难看出,《红楼梦》提及的几次中秋,尤其是大书特书贾府的中秋之夜,是《红楼梦》真正的大关节所在。
"
水满则溢,月满则亏"
,贾府的这次中秋节,看似热闹,其乐融融,实则充满凄冷。"
贾史薛王"
四大家族之的贾府,随着元春薨逝、王子腾遇害、贾政贬任江西粮道等,已开始逐渐走向没落。
从贾府的这次努力求大同有小异的过中秋而言,不欢快的情调已然显现,宁荣二府的不谐,贾赦、贾政兄弟俩的矛盾都在字里行间表达出来,此时的贾府隐隐透露着人情世故的无奈和悲凉。
这就是曹公大书特书宁荣二府过这个"
中秋"
的真实目的,意味着贾府还得强装门面,强颜欢笑地过中秋罢了。
"
中秋"
过后,贾府便日落西山,一天不如一天,最终败落,最后子孙流散,"
落得个白茫茫一片真干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