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手不管"
。
但贾政过于传统,典型的封建迂腐之人。他对儿子宝玉的婚事,缺乏正确的主张。
一方面,明知是王夫人搞的鬼,说什么"
金玉良缘"
,说穿了就是巩固王家的利益。
但精明的王夫人是将自己的想法托女儿元春之口说出来的。这可不一样,因女儿封妃,女儿的话不再微不足道,即便是贾府当家人,贾母也得惦量惦量。
贾政自然不会对贵妃的态度视而不见。
另一方面,贾母的心思也得照顾。若背上"
不孝"
的名声,贾政可担不起。
故贾政对儿子宝玉的婚事坚定了"
拖一拖"
的想法。这在72回,贾政不同意将丫环彩霞配给贾环,与赵姨娘说的一番话便知端倪:
"
且忙什么,等他们再念一二年书,再放人不迟。我已经看中了两个丫头,一个与宝玉,一个给环儿。只是年纪还小,又怕他们误了书,所以再等一二年。"
三、贾府利益毕竟是大局
只可惜,百年望族贾府后来"
盛极而衰"
,渐渐没落。
林黛玉的双亲,又已亡故,林府几乎凋零,还得仰赖贾家帮衬。有着皇商背景的薛家明面上还有雄厚的财力撑着。
在这样的状况下,作为当家人的贾母不得不权衡眼下的利弊形势。若仅考虑"
两个玉儿"
在一起,贾府势必从此一蹶不振,若"
贾薛"
两家亲上加亲,形成合力一搏,也许还有"
东山再起"
的可能。
就在这样的惦量下,贾母放弃了自己的坚持,从而默认儿媳王夫人力挺的"
金玉良缘"
,与代表皇家的孙女元春站在了一致的立场上。
贾政见母亲不再坚持"
木石前盟"
,心里的石头便了地。他原本极在意贾府核心利益,只要未来宝玉能撑起贾府大厦,黛玉也好,宝钗也罢,谁当儿媳都是可以的。
由此,贾府上下便形成同意"
金玉良缘"
的一致意见,认可薛宝钗假冒林黛玉嫁给贾宝玉为妻。
"
宝黛配"
最终一场空。这样的结局,其实不仅是宝黛钗三人的悲剧,也是贾政的悲剧。
是为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