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姥姥是《红楼梦》中的一个乡下老太太,虽不是主要人物,却是曹公不吝笔墨大书特书的次角,在前八十回中多次出场,尤其是两进荣国府,写得栩栩如生;高鄂在八十回之后的续写,也多次写刘姥姥进荣国府,亦写得熠熠生辉。
看似讨好粗俗,实则淳朴善良的刘姥姥实际上是《红楼梦》中最闪光的底层人物,她在《红楼梦》中起着烘托的关键性作用,见证着贾府的"
盛极而衰"
;同时,从侧面展示了她的温暖,体现了《红楼梦》作者对刘姥姥等代表底层劳动大众的热爱。
一、刘姥姥低到尘埃的睿智
刘姥姥是乡下寡居多年的老妪,原本与贾府的关系"
八竿子打不着"
。只因出身贫寒,在女婿王狗儿家生活,照顾外孙(板儿和青儿)。但女婿一家穷得叮当响,靠着几亩薄田过活,女婿没多大本事,女儿也没有多大能力。
为度过"
年难过"
的难关,刘姥姥建议女婿去他族下连宗的贾府王夫人那里寻求救济,在女婿王狗儿"
打嘴现世的不肯去"
下,刘姥姥实在看不惯之后,自己领着外孙板儿去了荣国府。
便有了刘姥姥"
大智若愚"
的第一句话:“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咱们谋到了,看菩萨的保佑,有些机会,也未可知。"
这体现了刘姥姥敢于争取的处世本色:遇难事了,不怕丢面子,敢于直面现实,迎难而上,努力去争取机会赢得困难的解决。
于是在《红楼梦》第六回“贾宝玉初试云雨情,刘姥姥一进荣国府”
中,刘姥姥这位孤苦的乡下老人次出场亮相:
她带着外孙板儿,进城至宁荣街来,到了荣国府大门,溜到角门前,"
蹭"
着对几个"
挺胸叠肚、指手画脚"
的守门仆人问:太爷们纳福。然后陪笑道,我找太太的陪房周大爷的,烦请他出来。
幸得一个年老的仆人相告说,周大爷往南边去了,他在后一带住着,奶奶儿倒在家呢,你打这边绕到后街门上找就是了。
寥寥数语,把刘姥姥这个不识字、没有文化但睿智、精于世故的乡下老人形象生动地刻画出来。她对贾府的仆人都如此尊重,称"
太爷"
。这在古代,"
太爷"
是县令之类的官吏代称。
刘姥姥用在这里,不过是自己为人处世上的厚道话,并不是要讨好或是畏惧。她为了女儿一家生活得下去,甘愿放下自己的尊严,只希望尽快找到贾府的引路人周瑞(荣国府田庄管家,在买地时曾得到女婿王狗儿的帮助),便低到尘埃地向贾府的下人询问。
这个细节,也可感知那时贾府仆人之多,"
不可一世"
的形象也折射出贾府显赫时是何等高调奢华。
刘姥姥低到尘埃的做法,有了效果。她赢得贾府一个年老仆人的同情,在他相告指引下,刘姥姥领着板儿顺利找到周瑞家的。
刘姥姥见着了周瑞家的,也很会说话,在夸赞王夫人之后,恰到好处的赞美周瑞家的能干:什么样的主人就有什么样的奴才。
自然得到周瑞家的喜欢与同情,在她安排下,先找到王熙凤的心腹丫头平儿,然后才见到荣国府的大管家凤姐。
略显紧张的刘姥姥迅稳住,谦卑地拜了几拜,向王熙凤请了安,质朴地道出来意:"
因家道艰难,连吃的也没有,今天气又冷,不为别的,只奔你老来。"
睿智的刘姥姥明白,自己只是一个贫苦的乡下老太婆,与贾府这样的"
高门大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