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盗墓小说>汉朝四百余年 > 第陆部 帝国飘摇 第32章 瘟疫(第1页)

第陆部 帝国飘摇 第32章 瘟疫(第1页)

原本积贫积弱的东汉王朝,不得不忍受几十年的天下大乱,政令不出皇宫大门,导致大量民众流离失所,北方一乱,大批流民迁往南方安定富庶之地存身,江南、荆襄、巴蜀等地随之瘟疫大流行。

汉代著名的建安七子,其中有五人死于传染病。

曹植有《说疫气》一文,说了建安二十二年的疫病流行惨状,“家家有僵尸之痛,宗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

,每家每户都有僵卧的尸体,更有因病灭门的惨事,贵族宗室也不能幸免,这场疫病也直接影响到曹军赤壁之战,瘟疫肆虐也助推了曹操的败局。

东汉末年的政治经济民生大格局,就此重大转变。

瘟疫是什么样的惨状,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他的家族亲身经历,他写道,“余宗族素多,向逾二百,自建安以来,犹未十年,其亡者三分之二,伤寒十居其七。”

张氏家族并非泛泛,一场瘟疫下来,不到十年时间,家族二百余人死去三分之二,而大部分是因为伤寒。

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张仲景开始了对“伤寒”

的全力攻坚。

千古医学名著,作为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的《伤寒杂病论》横空出世。

中国古中医学,一直是治病救人的最佳选择,很多古人对端于道家、阴阳家的中医药学颇有研究,以冷静的眼光看待,排除神神鬼鬼的色彩,对时疫阐述自己的观点。

比如曹植对建安时疫的解释,“此乃阴阳失位,寒暑错时,是故生疫。而愚民悬符厌之,亦可笑也。”

又比如被后人尊为“医圣”

的张仲景。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活动于东汉后期动荡时代,祖籍河南南阳。

张氏家族也是书香仕宦之家,只是后期没落,张仲景有先天优势,能够读到当时稀缺而珍贵的许多藏书,“博通群书,潜乐道术”

,良好的学识素养,奠定了后来一代名医的基础。

同为南阳郡的名士何颙,颇有识人之明,他曾经说张仲景“用思精而韵不高,后将为良医”

当时张仲景还是个十岁的孩子。

学问长得快,全靠名师带。

张仲景有幸遇到同族的一位名士,精擅医术的张伯祖,几年下来,张仲景尽得其传,更胜于蓝。

名士何颙甚至评价说,“仲景之术,精于伯祖”

再精湛的医术,也扛不住来势迅猛的瘟疫流行,张氏一族拥有极品医生,也难免大半死于伤寒(古代将急性传染病皆称“伤寒”

)。

朝廷、贵族和庸医们在做什么?庙堂之上仍在忙着争权夺利,贵族们则忙着囤药屯粮,闭门自保,那些庸医无心钻研业务,只知道囤积居奇哄抬药价,“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

,以至于疗效很差,草菅人命,于病无益。

又或者爱惜名誉,不肯轻易出手,坐视病亡而不声。

这种医德医品医术,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评价道,“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

怎么办?

张仲景带着“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

的美好愿望,总结前人经验,结合临床实践,终于写成了《伤寒杂病论》。

如今,但凡医药店铺,多数都以“堂”

为名,各有堂号,如“同仁堂”

、“胡庆余堂”

、“济生堂”

等等,并且都有自己的坐堂医生问诊。

这一行业其实就源自医圣张仲景。

最初张仲景也曾进入体制,《南阳府志》记载,张仲景“灵帝时举孝廉,官长沙太守”

,他通过“举孝廉”

入仕途,担任长沙太守,当时的太守一职,大约相当于今天的高官,而军政司法大权于一身,是封疆大吏。

张仲景在任时仍不忘研究医术。遇到伤寒流行,百姓大量死亡,而受制于氏族礼法制度,贵族和贫民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隔阂,见面交往犹为不可,更不能直接为百姓诊病。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