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采权?”
张娜娜重复了一遍这个词,似乎在消化它的含义。
“没错!”
陈红红肯定地点头,开始举例说明:
“就拿最简单的,比如我自家卖的东北大米来说吧。”
“假设,一个普通市民来我店里买米,一次买个十斤二十斤,我可能卖他1o块钱一斤,这是零售价,对吧?”
“好,那一家生意不错的快餐店,他用量大一点,一次性找我订购半个月的量,比如说三百斤。那我肯定要给优惠,可能会给到他8块5一斤的批价。”
陈红红眼神亮,看向众人:
“但是!如果!是我们‘成仙’美食街的采购中心出面呢?”
“这里未来可能有几十家甚至上百家需要用大米的商户!包括快餐、盖浇饭、粥铺等等!”
“我们把所有商户的需求整合起来,一次性向我或者其他供应商下订单,可能一次就是几万斤,甚至更多!”
“面对这么大的采购量,而且是长期稳定的需求,作为供应商,我能给出的价格,可能就不是8块5了,甚至可能低到……比如说,5块钱一斤!”
她用笔在白板上写下一个大大的“5”
。
“然后,”
她继续说道,“我们的采购中心,再统一以一个略高于成本,但低于市场小批量批价的价格,比如……8块4,或者8块3,供应给美食街的各个商户。”
她放下笔,摊开手,脸上是清晰的逻辑和自信:
“你们看,这样一来,商户拿到的米价(8块4),比他们自己去市场上买(8块5)还要便宜,他们省钱了,也省去了自己采购的麻烦,只需要专心做好产品。”
“我们采购中心呢,从(5块)到(8块4),这中间有了(3块4)的毛利空间,实现了盈利。”
“而我作为供应商,虽然单价低了,但走量巨大,总利润反而可能更高,而且是长期稳定的合作,我也非常乐意。”
“这不就是典型的‘量变引质变’,最终实现了商户、运营方、还有供应商,三方共赢吗?”
陈红红一番话说完,会议室里鸦雀无声。
每个人都在快消化着这个“集采权”
模式带来的可能性。
原本看似死局的局面,似乎真的被撕开了一道巨大的口子!
陈红红见状继续补充道:“集采的优势可不单单体现在价格端,集采可以对供应商提出更高的要求。
例如,商家在一些耗材上,可能要求供应商对食材的包装进行定制,印上餐厅的品牌标识;
或者根据餐厅的菜品需求,提供特定规格、品质的食材,如特殊部位的肉类、特定品种的蔬菜等。
如果是一般量小的商家,供应商一般不会答应这方面的需求,除非你加钱。
但如果是以集采商的身份跟供应商去谈,那就完全不一样了。
对于这种大客户,供应商提供这种增值服务都是非常热心主动的。
走量够大,他们就能填补成本的支出。
通常都会愿意配合提供这些定制化服务。”
众人听罢纷纷点头,陈红红这番解释非常到位,显然说服了在座的众人。
而此时,梁小胖则是眼前一亮,像是受到了张的启一样,站起对张说:“哥,我明白了,不单单是集采权,其实以我们给出的条件,还能跟商家索要更多的权力!”
众人闻言都纷纷看向梁小胖,好奇他又有什么好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