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这是要亲眼看看江南?”
金幼孜与朱棣一道骑着骡子,身后跟着锦衣卫指挥使纪纲、忠义卫指挥使童信和几个燕王时期就跟在朱棣身边的老亲卫。
几人做行人打扮,这次是金幼孜扮作主人,而朱棣等人扮作护卫,也并未远离大军的行进路线。
事实上,准确地来说,是处于大军的围绕之中。
从南京出城后,五万多兵马水6并进,顺着长江向东而行,过了镇江府、常州府,不过四五天的时间,就进入了环太湖圈的苏州府、松江府、嘉兴府、湖州府,也就是俗称的苏松嘉湖江南重赋区。
而大军也就此以五位侯伯为将,分兵成了六路,而这六路如同滔滔大江般的兵马行列里,还会随着由东转南的推进,在每个县、镇、乡中,分成更小的一股股支流。
如果从天空中看去,便真的好似一条由人组成的流动江河一般,深入到苏松嘉湖诸府这个庞然大物的每一处毛细血管里。
在朱棣的周围方圆五十里内,就距离不等地散布着数以千计的忠义卫骑兵,只需要一支鸣镝,瞬息便至。
与统治基础牢固的北方地区不同,这里对于朱棣来说,显得异常陌生。他在北方待得太久了,以至于都不太记得,自己儿时曾经来过这些地方。
同样的秋天,不同于塞北的黄沙漫天、北平的枫林尽染,江南的秋意绵延而又柔美,空气中夹杂着澹雅的桂花香,仿佛置身于山水画之间。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松江府的土路上,看着路边水田里哞哞叫的水牛,赤着脚在做最后努力的农人,以及蹦来跳去的孩童,和操着吴农软语的女人们。
朱棣牵着骡子的缰绳叹了口气道:“江南风暖,熏得久了确实消磨锐气。”
“阁下可是江北来的?”
朱棣的声音没有刻意压低,被道左同向而来的几名士子听了个正着。
几名士子的打扮都是书院学子的装束,虽然都稍显穿戴朴素,但举止神态之中却透着一股读书人才有的傲气。
朱棣示意护卫们不要紧张,索性停下骡子来。
当先骑着驴走在前头的那名年轻士子也止住了驴,拱手后,语气颇带质疑地问道:“既然阁下到江南,想必已经领略过江南的风土人情了吧,江南风物便是如此‘暖风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化用词句来意有所指,可不是什么知礼人该有的举止。”
另外几个学子亦是叽叽喳喳如同小喜鹊般说了起来,倒也没有什么诸如乡下人之类难听的话,他们有些偏软的口音也听不出愤怒的意思,只是引经据典地阴阳怪气罢了。
大约是自己讨论到没什么可说的了,终于有个士子开口问道。
“可否请教阁下高姓大名?”
旁边另外一名青年士子则接话道:“阁下若是知晓江南风物人情,定不会像现在这般感慨!我等读本来就是要诚心正意,怎能随意偏颇指摘?”
朱棣眉头微微一皱。
扮作主人的金幼孜赶紧站到前面,笑呵呵地说道:“我等初次来到江南,对贵地不甚熟悉,冒犯之处,还望见谅。”
金幼孜倒不怕这几个江南士子,而是他很担心这几个年轻读书人惹怒了皇帝陛下,引不测祸端——毕竟皇帝陛下最近脾气有点暴躁。
金幼孜说着话,伸出右手向侧一展,做了一个“请”
的姿势,示意这几位年轻士子继续前进,路上相逢便当偶遇了,一笔带过就好。
听到金幼孜的江西口音,那几名士子脸色稍霁,江西也是文华之地,想来是从江西来江南游览的读书人,便点了点头,欲继续往前行去。
两拨人错驴骡而过。
而其中一个士子不经意间地一瞥,却忽然吓得噤若寒蝉了起来。
“你怎么了?”
同伴见他待在原地,好奇问道。
“蒙蒙古人!”
他手指颤抖地指向了带着帽子的童信。
“蒙古人?!”
其余三个人也都吓了一跳,顺着他所指看了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