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除舟山主岛之外,还星罗棋布着诸多小岛,这些小岛遍布整个水域,这使得海寇有了藏身之地,防守部队很难检查彻底,这就给了海寇可乘之机。舟山岛西面环海,且海域面积广大,第一带来的影响是,海寇进行掠夺完成后,逃跑起来丝毫没有障碍,“一望海洋,浩渺无际。”
这大大加大了防守的难度。
舟山距离内地有很漫长的一段水路,一旦战争爆,在交通极其不便利的古代,支援起来非常之慢。再说,中国的长江中下游地区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盛行东南风。在古代船只的主要动力为风力,而东南风正适合于贼船的进攻,而不利于官船的防守和追击。
整个群岛属于低山丘陵地貌类型,仅有的沿海耕地还因多年受海水入侵的影响,土地盐碱化严重,产量低下,无法提供充足的粮食。
本身自己的产量数就低,再加上政府的严苛税收,扣除税收后,百姓连勉强度日都难,更别说要养活一大批军队了。
外加上海患严重,经常有海寇进行掠夺骚扰,这把居民逼上绝境,以至于迁民于内地。当岛上没有居民后,就无进行大力度防守之必要了。
明前期便国力昌盛的话,将海塞防守与要塞防守处于同等水平,舟山的防御也就没有如此之差了。
正是由于朱元璋打下一个先例,所以之后历代皇帝对此事的重视度一直很低,这就给了海寇了可乘之机,使舟山沦为海盗的大本营。
先对舟山来讲,舟山成为了海盗的大本营,严重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
本身舟山守备势力就非常弱,在明朝统治后期,屯田制度的破坏,更使防卫人员外逃,使岛上的防御力量更加薄弱。
舟山的放弃,无疑削弱了浙东地区的防御纵深。舟山群岛就像一面盾牌一样,在浙东前面,当舟山失去,整个浙东就暴露在海寇面前,只能任人宰割。
不仅如此,海寇还占领舟山岛作为跳板,以便于更加方便地进犯浙东。有史料记载:“己巳……倭夷由穿山浦登岸,杀害男女七十余人,掠其财物。
守御百户单政不即勤捕,致贼遁去,诏诛之。”
“嘉靖乙卯夏,倭船百余艘突犯普陀而入据之,遂至东垂鼎沸,及征兵七省,费金钱四十余万,幸而扑灭。”
由此可见,当时海寇地猖狂程度,和政府对海寇的无奈。即使出动大量人力物力,也无法剿除海寇,无法弥补舟山群岛失去的后果。
在明朝时期,政府已经基本实行海禁,“片甲不得下海。”
对于中原和内6地区的百姓来说影响甚小,但是对于沿海居民来说就基本夺去了他们的生计。沿海地区土地盐碱化比较严重,土地产量低,居民只能依靠下海进行渔业或者出海经商。
政府禁止后,居民不得不寻找其他方法进行走私。而舟山群岛上的海寇正是合适的人选。先,舟山群岛政府无法全面管控,这就为走私物品的存储提供条件。
忽略舟山群岛的重要性总的说来,最重要的还是由于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决定的,一个农业国不可能过多的要求海岸线和海上航线的防御,所以这就给海盗钻了空子,给整个明王朝带去不可忽视的麻烦,给人民带去沉重的灾难。
陈修远自己心中默默的想着,现在自己来到舟山岛,不仅要搞好海防,还要以这里为基地,未来抵抗鞑子,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留给自己的时间不多了。
出了千户所城,几个人继续绕岛查看,中午几人在外面随便对付了几口,日落时基本把岛的北边转完了,天黑之前回到了棱堡。
第二天,陈修远依然是查看舟山岛,而且还爬上了舟山岛的最高点黄杨尖,山上有黄杨树、野山茶树等,现在天气晴朗,站在这个舟山最高点,陈修远他们看到了海上远处的船只,和依稀可辨的6地海岸线。
棱堡在山下五里的地方,向下看更能清晰的看到棱堡,陈修远接过来望远镜,仔细的观看,都能看到棱堡上警戒哨的队员。
陈修远把望远镜给陈文抚。
“文抚,看看!”
陈文抚看过后,知道自己又犯了错,自己和朝宗竟然没有想到,要在这儿设个岗哨。
陈修远继续朝四周看,东西海域,基本上一览无余。
“6猛,记得派人在这儿设一个警戒哨,约定好和棱堡传递消息。”
6猛当然知道这儿的价值,在这儿观察海面,就能提前知道往来船只,更能提前预警敌情。
“是,少爷!回去就准备,明天就在这儿建立岗哨。”
岗哨设立后不久,马上就立下了大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