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说“白沙村”
的规模在增大,但对吴国的统治者来说,也就是派了几个基层官僚过来看了看,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长江口新增的各种“沙”
,对吴国的君侯们而言,实在是毫无价值。
不能种粮食的土地,都是垃圾。
离“白沙村”
最近的市、乡,一个是老大想吃泥鳅的云亭,另外一个,则是延陵县所属芙蓉乡。
不管是云亭的“五更”
,还是芙蓉的“良人”
,都没有出现在“白沙”
。
“沙野”
之人生活的地区,除非有什么宝物出现,否则一辈子都不会去一回。
同样都是“野人”
,乡野之人好歹是“民”
,种地啊,就指着他们吃呢。“沙野”
之人就不算“民”
,顶多就是比蛮夷稍微好一点。打仗的时候,人手不够,也会来“沙野”
雇佣,战争胜利了,“沙野”
之人,也是有机会授田,然后转型成“乡野”
之“民”
。
但大部分时候,“沙野”
之人都是无根之萍。
什么是根?土地就是根。
在“白沙村”
开荒之后有所得之前,吴国的统治者,也就是过来提醒一下村长,和谐社会,不要搞事。
李解表示收到之后,吴国的官吏们连一口水都没有喝,就赶紧撤。
连撂下一句“好好表现”
的话都没有。
不过李解反正也是无所谓,现在的首要问题,终究还是改善生活。
甚至残酷一点,就是解决生存问题,或者说是吃饭问题。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增加渔获就是重中之重。而江南大量生长的竹子,就成为了良好的捕鱼工具。
作为一个纺织学院毕业的文化人,会编黄鳝笼也是很科学很符合常识的事情。
打磨了大量石铲、石锛之后,挖蚯蚓做诱饵,就成为广大妇女同胞的日常工作。当然了,挖蚯蚓之余,也顺便把一些不错的水稻土,覆盖在了白沙村附近的土地上。
浅层沟渠和田垄,每天消耗的人工并不算多,但也基本能够保证,可以种一季豆子。
豆种怎么来呢?用渔获来交易。
常见的鱼虾想要保证存活很是不易,但鳝鱼、泥鳅,却是为数不多耐受性极高的水产。
只是对大多数“沙野”
之人来说,捕获不易。